如何让员工对企业有家的感觉?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呢?
在企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人才的竞争之“役”也已悄然拉开帷幕。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说知识代表着资源,那么知识型人才就将代表着企业的资本。企业也正是围绕着“资本”展开了激烈争夺,也许恰恰是因为企业对“秀木”的渴求,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员工离职、跳槽的频率尤如雨后春笋般的节节攀高。面对跳槽率的居高不下,使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问题越来越赤裸裸的摆在企业面前,同时员工如何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成了其职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这种相互制约,达到企业与员工协调发展呢?
企业:“静坐常思己过”
在很多的中小企业中,谈及员工的责任心就已经让企业管理者“望洋兴叹”,进而谈及员工的忠诚度这一问题,“水中月,镜中花”之感更是油然而生。
面对“稀缺”的员工忠诚度,企业将如何应对?面对员工居高不下的“流失率”,企业又将如何应对?是仅一句员工没有责任心定论吗?!亦或员工职业素养不良?正所谓:“静坐常思己过”。在我们把问题的“焦点”指向员工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坐下来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对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以满足后,就会随之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而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正是来自于这些需求。那么,通过以上对需求的理解,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根据员工在企业中所处的阶段,来定位员工的需求,企业最后加以满足,通过三位一体的方式来培育、打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1、“温饱”是员工忠诚度的“基础建设”。
“温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既朴素又现实的问题。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应是员工“忠诚度”的一个“基础建设”。
任何一名员工在面对工作时的首要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温饱“等于”薪资加稳定。 首先,衣、食、住、行贯穿于生活的始终,如果赚不到“足够”的钱就无法正常的生活。什么又是“足够”的钱呢?一方面,薪资是否“合理”,是否已达到同行业同类岗位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薪资是否“对等”,正所谓按劳取酬,也就是说工作的付出(包括:脑力、体力等)与工作的酬劳对等程度。
其次,面对多变的市场经济,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每位员工来说,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很大的安慰和寄托。一方面,没有人会安心于“仅供一饭之需”的工作;另一方面,毕竟日后的加薪、升迁、发展都是以稳定为前提。
2、“归属感”是员工忠诚度的“重要砝码”。
员工心中的“归属感”,是在物质上满足的前提下精神上的需求。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是员工“忠诚度”的“重要砝码”。
每个人都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希望与同伴间保持友谊和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认同;需要被某一组织或某一团体所接受;在工作中发挥其“预想”中的作用并得到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重感,都期待被他人所信赖。
“归属感”一方面来自于企业中的文化氛围。企业由员工组成,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也必然来自于员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工作中如果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不但事半功倍而且心情愉悦。在氛围不良的企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小团队、小集体、小帮派,相互倾覆。人每天的1/3至1/4的时间都将在工作中渡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工作的品质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活的品质。员工对企业除了生存需求以外,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需要在团队中寻求一种“归属感”。
“归属感”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中的管理机制。什么样的机制塑造什么样的员工。企业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持有价值观。例如:以人为“资本”的企业,必然多激励;以人为“成本”的企业,必然多制约;侧重于本位管理的企业必然多“刚性”;侧重于人性化管理的企业必然多“柔性”。在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每一种机制都各有千秋,其优劣并非源于机制本身,而是员工对其的认同程度。例如:同样从事销售的两位销售尖兵,前者善于做终端客户,后者善于做行业客户。那么,前者会认同于以业绩为主导的企业机制,后者则更认同于以协作为主导的企业机制。员工在接受、认同企业机制的同时,渴望能够从中“受益”。这种“受益”包括:薪资、职位、资历、能力、边际利益等多面。
当员工有了一份满意的薪资以后,他便会由“物质需求”逐步向“精神需求”转化。企业应该成为员工“蜗牛的家”!蜗牛对背壳不离不弃,是因为背壳给他带来安全和归属,他视之为自己的“家”。那么,如果企业也可以如蜗牛的背壳般带给员工安全和归属,员工也将愿意献出自己的“忠诚”,始终“背负”着企业前进!
3、“自我实现”是员工忠诚度的“定音之锤”
“自我实现”是每个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它位于整个需求层次金字塔的顶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是员工忠诚度的“定音之锤”。
在很多中、小企业中经常有这种现象发生:即薪资相对合理、同事关系融洽、公司整体环境也不错,但是原本在工作初期“忠诚有加”的员工,一旦“发迹”,还是会争先恐后地“功成身退”。
首先,从员工的职业发展曲线来讲,员工除了需要企业为之提供一个可发挥的平台外,还需要企业为之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尤其是企业中的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骨干员工,他们都会怀揣良好的职业规划。如果他们在企业中的成长曲线没有与自身的职业发展曲线相重合,或是重合很少,那么员工就无法与企业形成“共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看来,员工的流失就显得再合理不过了。 其次,员工是否能与企业“共赢”。只有“共赢”才能做最后的赢家。有很多时候,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管理和发展中更多强调的是“赢”。这个“赢”指的是“我赢你输”,单方面地把企业利益最大化。例如:不给员工提升的机会;根本不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不关心员工的职业成长;不注重培养、提升员工。人心犹如一座天平,当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天平失衡后,曲终人散也就不可避免了。
无论是“共振”还是“共赢”,员工所渴望的都是在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实现”。员工需要通过实现自己的目标来肯定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使员工增强归属感,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就应该“静坐常思己过”!冷静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打破瓶颈,这样才会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员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我们审视员工忠诚度这一问题时,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如何去界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如何体现?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私企正在遭遇“尴尬”。
1、忠诚度——亮出你的“责任心”。
清人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说道:“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这正是说明了做人要有良好道德约束和责任心。那么做人如此,做工作更是如此!如果说良好的道德和责任心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德行的标准,那么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更可以成为衡量一名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一个尺度。
责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行为,意味着是必须承担的任务,意味着必须能够承担起来。而能否承担责任,一方面取决于责任本身的份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责任心的强弱。
在企业中每一位员工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意味着不同的责任。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企业最“适合”的员工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最具有“责任心”的员工。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首先就应表现为对本职工作是否能做到“尽职尽责”。
2、忠诚度——干出你的“工作绩效”。
不管是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那么,既然同样是捉耗子,如何判定哪只猫对主人更为忠诚呢?当然看它抓耗子的“本领”和表现出来的“态度”。反之对员工来说,如何体现对企业的“忠诚度”呢?不言而喻也一定需要看他的工作绩效了!
什么是绩效?绩效是通过一个统一的标准,通过结果和过程来综合考察一个人的能力。那么这个“能力”又可被化分为业绩和效率。如何体现一名员工的工作绩效呢?它集中体现为其所拥有的工作效率和所创造的工作业绩。
利润是决定一个企业命运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企业的利润正是由员工所创造出来的。客观的讲员工所创造利润的多少将直接来自于工作效绩的高低,这也是员工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资历只是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你的入司年限,阅历也只是反应出你的从业经历,而真正价值的体现靠的是实力,直接反应为其所拥有的工作绩效。
3、忠诚度——表现出你的“服从性与执行力”。
“员工的天职就是服从和执行。”这是镌刻在美国UBC公司培训室中最醒目的警言!从本质上讲服从是一名员工应尽的义务,也是执行的前提;而执行力却是员工服从性的最佳体现,同时也是对员工服从性最好的检验。而这两者的综合则是“忠诚度”的有效证明。
《致加西亚的信》和《没有任何借口》都是服从性和执行力的典范。商场如战场,企业与军队有异曲同工之妙。军队要打下阵地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企业也要占领市场,在商场上攻占决胜的地位。一支常胜的军队必有铁的“纪律”,而这铁的“纪律”的贯彻有赖于士兵高度的服从性和绝对的执行力。那么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应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的背后必将是强有力“企业制度”为支撑,而这“企业制度”的贯彻也同样依赖于高度的服从性与绝对的执行力。
在企业中会以企业为单位、部门为单位、组群为单位、个人为单位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团队,而无论这些团队是大是小,其核心必是“企业”,而利益的中心也必是“企业利益”。企业大厦的筑建是得益于每一根柱、每一块砖的搭建,并且每根柱、每块砖必需根据其自身需求搭建在适当的位置上,且在该位置上物尽其用。柱与砖能否被搭建在适当的位置上取决于它们的“服从性”,而柱与砖能否发挥其自身作用则取决于它们的“执行力”。在现实企业中的某些员工,尤其是某些在企业中自认为有些资历的老员工,在工作中对上级安排布置的任务,则是合心意的就干,不合心意的就不干;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此这般的“服从性”和“执行力”,如此劣质的“忠诚度”能在企业所搭建的大厦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综上所述,到底何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是资历的多少?是工龄的长短?还是地位的高位?笔者认为,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最高表现就是在绝对服从和执行的前提下,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通过高水准的工作绩效,来为企业创造更高质量的经济利益。
(当今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员工忠诚度业已成为令管理者身心疲惫的“攻关”难题。 如何让员工对企业有家的感觉?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呢?
在企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人才的竞争之“役”也已悄然拉开帷幕。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说知识代表着资源,那么知识型人才就将代表着企业的资本。企业也正是围绕着“资本”展开了激烈争夺,也许恰恰是因为企业对“秀木”的渴求,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员工离职、跳槽的频率尤如雨后春笋般的节节攀高。面对跳槽率的居高不下,使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问题越来越赤裸裸的摆在企业面前,同时员工如何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成了其职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这种相互制约,达到企业与员工协调发展呢?
企业:“静坐常思己过”
在很多的中小企业中,谈及员工的责任心就已经让企业管理者“望洋兴叹”,进而谈及员工的忠诚度这一问题,“水中月,镜中花”之感更是油然而生。
面对“稀缺”的员工忠诚度,企业将如何应对?面对员工居高不下的“流失率”,企业又将如何应对?是仅一句员工没有责任心定论吗?!亦或员工职业素养不良?正所谓:“静坐常思己过”。在我们把问题的“焦点”指向员工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坐下来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对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以满足后,就会随之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而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正是来自于这些需求。那么,通过以上对需求的理解,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根据员工在企业中所处的阶段,来定位员工的需求,企业最后加以满足,通过三位一体的方式来培育、打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1、“温饱”是员工忠诚度的“基础建设”。
“温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既朴素又现实的问题。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应是员工“忠诚度”的一个“基础建设”。
任何一名员工在面对工作时的首要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温饱“等于”薪资加稳定。 首先,衣、食、住、行贯穿于生活的始终,如果赚不到“足够”的钱就无法正常的生活。什么又是“足够”的钱呢?一方面,薪资是否“合理”,是否已达到同行业同类岗位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薪资是否“对等”,正所谓按劳取酬,也就是说工作的付出(包括:脑力、体力等)与工作的酬劳对等程度。
其次,面对多变的市场经济,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每位员工来说,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很大的安慰和寄托。一方面,没有人会安心于“仅供一饭之需”的工作;另一方面,毕竟日后的加薪、升迁、发展都是以稳定为前提。
2、“归属感”是员工忠诚度的“重要砝码”。
员工心中的“归属感”,是在物质上满足的前提下精神上的需求。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是员工“忠诚度”的“重要砝码”。
每个人都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希望与同伴间保持友谊和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认同;需要被某一组织或某一团体所接受;在工作中发挥其“预想”中的作用并得到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重感,都期待被他人所信赖。
“归属感”一方面来自于企业中的文化氛围。企业由员工组成,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也必然来自于员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工作中如果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不但事半功倍而且心情愉悦。在氛围不良的企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小团队、小集体、小帮派,相互倾覆。人每天的1/3至1/4的时间都将在工作中渡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工作的品质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活的品质。员工对企业除了生存需求以外,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需要在团队中寻求一种“归属感”。
“归属感”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中的管理机制。什么样的机制塑造什么样的员工。企业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持有价值观。例如:以人为“资本”的企业,必然多激励;以人为“成本”的企业,必然多制约;侧重于本位管理的企业必然多“刚性”;侧重于人性化管理的企业必然多“柔性”。在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每一种机制都各有千秋,其优劣并非源于机制本身,而是员工对其的认同程度。例如:同样从事销售的两位销售尖兵,前者善于做终端客户,后者善于做行业客户。那么,前者会认同于以业绩为主导的企业机制,后者则更认同于以协作为主导的企业机制。员工在接受、认同企业机制的同时,渴望能够从中“受益”。这种“受益”包括:薪资、职位、资历、能力、边际利益等多面。
当员工有了一份满意的薪资以后,他便会由“物质需求”逐步向“精神需求”转化。企业应该成为员工“蜗牛的家”!蜗牛对背壳不离不弃,是因为背壳给他带来安全和归属,他视之为自己的“家”。那么,如果企业也可以如蜗牛的背壳般带给员工安全和归属,员工也将愿意献出自己的“忠诚”,始终“背负”着企业前进!
3、“自我实现”是员工忠诚度的“定音之锤”
“自我实现”是每个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它位于整个需求层次金字塔的顶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是员工忠诚度的“定音之锤”。
在很多中、小企业中经常有这种现象发生:即薪资相对合理、同事关系融洽、公司整体环境也不错,但是原本在工作初期“忠诚有加”的员工,一旦“发迹”,还是会争先恐后地“功成身退”。
首先,从员工的职业发展曲线来讲,员工除了需要企业为之提供一个可发挥的平台外,还需要企业为之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尤其是企业中的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骨干员工,他们都会怀揣良好的职业规划。如果他们在企业中的成长曲线没有与自身的职业发展曲线相重合,或是重合很少,那么员工就无法与企业形成“共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看来,员工的流失就显得再合理不过了。 其次,员工是否能与企业“共赢”。只有“共赢”才能做最后的赢家。有很多时候,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管理和发展中更多强调的是“赢”。这个“赢”指的是“我赢你输”,单方面地把企业利益最大化。例如:不给员工提升的机会;根本不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不关心员工的职业成长;不注重培养、提升员工。人心犹如一座天平,当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天平失衡后,曲终人散也就不可避免了。
无论是“共振”还是“共赢”,员工所渴望的都是在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实现”。员工需要通过实现自己的目标来肯定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使员工增强归属感,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就应该“静坐常思己过”!冷静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打破瓶颈,这样才会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员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