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引 言
金庸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当代作家,其武侠作品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及其巨大的影响,作品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金庸把通俗的武侠小说带到了学界研究的大雅之堂,让更多阶层的人们认识了金庸世界中的大侠,让侠义精神深入每个读者的内心并让人们感到现代社会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这种精神。
1991 年,大陆研究金学的专著开始出现。陈墨可以说是金学研究的专家,他的《金庸小说赏析》是大陆金学研究专著的第一种。《金庸小说赏析》对金氏15 种小说逐部评介、赏析,对于金学研究,是一项深厚扎实的基础工程,亦可视为一部导论。陈墨认为《红楼梦》与金庸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奇迹,金学研究将会蔚然成风。之后他又接连推出《金庸小说之迷》《金庸“武学”的奥秘》、《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金庸小说人论》 、《金庸小说艺术论》、《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等金学系列论著。陈墨的金学研究系统规范,条分缕析,夹叙夹议,文字典雅,从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来探索金庸,遗憾的是行文不够简练,由于过多引用相同资料而带来阅读上的雷同感,并且又缺少注释。另一位金学研究专家是曹正文,他的《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 、《金庸小说人物谱》,在写法上和陈墨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和风格。严家炎先生在北大中文系开设金庸武侠小说研究的选修课,标志着金庸从大众读者中走进了巍峨的学术讲坛。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和《文学评论》两家权威学术刊物先后发表有关金庸研究的长篇学术论文,《 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推出了金庸研究专刊。
在经历了世纪之交十几年之久的轰轰烈烈之后,金庸研究从2003年“华山论剑”和“嘉兴会议”之后进入了一波将平而下一波未至的转换期,但是金庸
第 1 页 共 1 页
南华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的地位已经确立。那么在下一阶段,感性将归于理性,以深刻性取胜,从更加广阔的范围来认识金庸,从更深的层次来研究金庸,金庸的研究会成为一个深刻的、完整的文化结构。纵观几十年来学界从艺术价值、学术高度和其对文学史的影响等方面对金庸作品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是对于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的研究还比较少。
在日常的阅读中,我渐渐发现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作为武侠故事的龙骨和武侠世界的根基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对于金庸的研究比较缺少对于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的研究。
所以对于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的研究,首先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金庸及其武侠作品:其次,更加深刻了解金庸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侠义精神和这种侠义精神对于现实社会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指导意义。
一、金庸作品侠义精神综述
(一)对于侠义的理解
太史公有言:“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侠义”概念的形成,最早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对于“侠义”的理解,应分为侠和义两个部分。所谓“侠”,《辞海》的定义是:“扶弱锄强,见义勇为的人。”侠文化是中国文化最独特的部分,也是较能体现中国文化本质的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但这些大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见义勇为。所谓“义”,既有行侠仗义的江湖义气、哥们义气,也有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国家大义。中国古代众多的侠客们,尽管遭遇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是“义”字当头、忠肝义胆。综上所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信诺然,不变节、不趋炎、不附势,坚守人格、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追求自由人格、自由生命等品格,构成了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基本要素。
金庸先生所写的“侠义”其实是可以在古代的资料和文献中找到本源。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但是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都是比较注重“义”的,
第 2 页 共 2 页
南华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这就不得不提到春秋五霸的最后一霸(虽然史学有争议)——宋襄公,他在两军交战时,一不趁胜追击残兵败将,二不在敌军渡河脆弱时攻击敌军弱点。现在说来,虽然这人不适合带兵作战,但是这种精神的确令人佩服,不趁人之危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侠义精神。另外,儒家的“义”也是武侠的道德范畴之一。“义”作为孔子提出的“仁义礼”之一,而后孟子延伸此“五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有扩展为“仁义礼智信”而为现在所说的“五常”。《史记·游侠列传》这样来概述游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驱,赴士亡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这就是古代先贤对于侠义的理解。
而我所认为的“侠义”则是把“侠”和“义”这两个字分开来看。行走江湖最重要的就是“义气”二字,那么真正的“义气”我认为指的则是理性的对待人和事,而不是盲目的为了片面的理由而去鲁莽的办事,应该在不违背法律、道德和人性的基础上去两肋插刀;“侠”我则把他理解为为“一身正气”,能称得上是“大侠风范”的必定是一个一身正气的人,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做事原则并且不求回报的人。把这两个字组合起来的“侠义”则是一个舍己为人,不求回报,有着自己的人生态度的侠义之人。
(二)金庸先生对于侠义的理解
金庸曾经在深圳演讲谈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侠义”二字。中央电视台做“感动中国”的专题节目,要我推荐“感动中国”的年度人选,我选择的人物都是有侠义精神的人。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
金庸在他的早期小说《飞狐外传》的“后记”中也写到:武侠小说真正写侠士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主角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武而不是侠。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武侠人物对富贵贫贱并不放在心上,更加不屈于威武,这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他们都不难做到。在本书中,我想给胡斐增加一些要求要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
金庸说:“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义主持正义,打抱不平。”他的作品中十分重视主人公正义感,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坚持自己心中的侠义。侠义精神是中国侠士的写照,也是金庸作品中的核心。体现在小说中就是拔刀相助,威武不屈。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为了救险境中的仪琳,不管自己采花大盗
第 3 页 共 3 页
南华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田伯光的武功相差有多大,不顾个人安危的与田伯光死斗,两次身负重伤才得以让仪琳脱险。这种高尚到有些不切实际的侠义精神,成为金庸作品中侠士的信仰。
金庸先生对侠义精神最推崇的也是儒家文化的正统和和主流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了社会和国家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的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自己和国家和天下苍生绑在一起。郭靖数十年如一日的镇守襄阳城,不是为了扬名立万,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宋百姓的安居乐业。金庸作为受“五四”运动影响新青年,他的小说中处处反应了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也是金庸作品的灵魂之所在。
金庸作品中还有一个及其重要的主旨就是追求自己人格独立和心灵自由。在面对社会无端的职责和刁难的时候,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无论是面对江湖人士对自己道德绑架的杨过还是处于权利斗争风口浪尖的令狐冲,都把自由诠释的淋漓尽致——杨过不顾所谓世俗和他的师父小龙女双宿双飞,令狐冲在权利斗争中义无反顾的成为正反两派的眼中钉。在纷杂江湖中有自己的态度,这是大侠应该有的风范。
二、结合金庸经典作品中的部分人物对侠义精神进行解读
金庸先生目前为止给我们带来了《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大漠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14部经典的作品。
本篇论文将从这些经典的作品中选取几部来进行研究,分析解读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
(一)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成功的引进了西方许多作品中常有的成长模式,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打破了武侠小说一味传奇的惯例,给武侠作品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此书中的主人公郭靖从一个傻小子成长为一代大侠的过程就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篇章。此外这部小说场景纷繁,滂沱大气,颇有古风,一直以来为金迷和武侠小说读者所津津乐道,是一部相当经典、不可或缺的作品。金庸先生第一次构建出完整的武侠世界。不仅仅主角,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江南七子、全真七子、杨康念慈都各自性格分明。在众多的人物中,老实到甚至有些愚钝但是却充满正
第 4 页 共 4 页
南华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义感的郭靖无疑变成了武侠精神的载体,在他不断的大侠养成的过程之中,践行了一个侠客应该做的事情,深刻的诠释了侠义精神。
在郭靖还是一个孩子在大漠寄人篱下的时候,神箭手哲别被窝阔台等人追踪,身负重伤性命堪忧躲在草堆之中,年幼的郭靖目睹这一切之后,哲别请求其不要告诉其他人,果然在窝阔台等人的威逼利诱之下,郭靖还是说了三个字:“我不说”。这个“我不说”一下子就让人们看清了郭靖老实木讷的性格,也不禁佩服起他的讲信重义,不畏强权。他的性格使其得到了他与黄蓉的爱情和数位师傅的赞赏,帮助其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能力,终于在第二次华山论剑中竟然和一代宗师黄药师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但这并不是郭靖成为大侠的理由,真正让他成为大侠的是华山论剑之后面对不得不面对的蒙古和宋政权的战争。
郭靖从小在大漠长大,甚至还是蒙古族的“金刀驸马”。在蒙古和汉族的斗争中,他亲眼目睹了蒙古铁骑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之后他的立场渐渐清晰起来,再加上铁木真将郭母逼上绝路,使郭靖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毅然决然的和黄蓉一起镇守襄阳城。最终郭靖也参透了作为一个大侠的真谛:行侠仗义,路见不平固然是侠客的使命,但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镇守襄阳城才是真的让郭靖成为一代大侠的理由。
而在《天龙八部》中乔峰这个角色可以说是金庸先生塑造出来的一个有血有肉汉子的不可多得的文学形象,乔峰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悟出了人生的部分意义,那就是放弃自己的小义而不顾而成全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的侠义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侠义精神,当然放在我们当代就是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乔峰为母报仇,本是理所应当,但是他本人是看开了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仇恨的本质。这就是他坚持的民族大义。并且在辽与南宋的战斗中,萧峰和义弟虚竹、段誉挟持耶律 洪基,逼其下令不再南下攻宋。雁门关上的宋军、关下的群豪听到辽帝下令退兵, 并说他一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犯界,是欢声雷动。
辽军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师,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既无万里征战之苦,又无葬身异域之险,也是大喜过望。可见双方军民都不愿发生战争,一切看来都像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耶律洪基的一句:“萧大王,你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萧峰自杀身亡。表面看萧峰自杀是受辽王的刺激,愧对族人和辽王、 义兄,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