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备战,精神饱满;小心开战,经受考验;沉着应战,曙光初现;衷心攻战,胜利见面;成功结战,斩将过关。高考临近,愿你这位久经沙场的战士,顺风扬帆,一路向前,金榜如愿!
(2024年湖南益阳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人民网《全球工业化模式》
材料二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动力和工业化道路两方面总结英美工业化模式与苏联工业化模
式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苏联客观上带来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中苏问题的共同
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
因。
(3)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量下降;苏联——出现农业危机。 原因: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领导人改革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 (4)趋势:中国——迅速上升;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 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各大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道路。
第(2)问,从材料二“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中分析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苏联方面结合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背景分析即可,中国方面结合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大跃进的历史影响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苏、中两国在20世纪60年代所实施的经济政策的弊端分析即可。
第(4)问,第一小问,通过对比图表中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曲线走向即可;第二小问中国方面结合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析即可,苏联方面结合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分析即可。 【解题必备】
整体认识20世纪的三大经济模式
所有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 斯福新政) 生产资料私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所经历工业化道路 指导思想 凯恩斯主义 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现代农业 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
对于“大跃进”,苏联开始热情支持和赞扬,后来逐渐冷静下来。对于人民公社,苏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怀疑的态度,并一直保持沉默。由于担心中国的做法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苏共二十一大间接地对中共提出批评。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苏联反对中国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苏联不希望斯大林模式弊端再次在中国上演 C.苏联担心中国名为“超英赶美”实为赶超苏联 D.中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大大刺激了苏联 下表反映了1973年苏联经济与美、法、日的对比,据此可知 1000人以上的大工厂占企业总数比重 1000人以上的大工厂生产的工业品占工业品总产61.5% 量比重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规模经济是苏联经济模式的特征 D.法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霸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8% 42.1% 34.4% 苏联 美国 法国 日本 11.2% 0.6% 0.1% 1.4%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
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计划、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2.C【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特征。表格信息反映了相对与美、法、日等西方国家,苏联经济中1000人以上的大工厂数量及其生产的工业品产量的比重均占绝对的优势,可见规模经济是苏联经济模式的特征,故选C。A、B、D三项均在表格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3.【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中国的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的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
(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