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考研笔记 真正第五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我国当代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1、国家的含义——是从人群共同体中分化出来的政治共同体,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与社会职能的分化紧密相连。2、国家的起源——阶级的产生导致国家的出现;社会管理职能的分化和独立造就国家。 3、国家的特征(与氏族相比) (1)按地域而不按血缘划分和组织居民 (2)一种特殊的权力机关的设立 (3)征收赋税

4、国家的本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5、国家的职能

(1)对内职能——政治职能(调整阶级关系);社会职能(管理公共事务)。 (2)对外职能——组织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调整国与国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3)内外职能关系——外是内的继续和延伸,内是外的基础和后盾。 6、国家类型和形式(国体和政体)

(1)国体——即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历史上出现四种国体(奴隶制、封建制、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

(2)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指一定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保护自己、反对敌人的政权机关。

(3)国体和政体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7、国家将伴随阶级的消灭而逐渐消亡。

第四节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 1、文化的含义

(1)广义——指人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人化”事物。 (2)狭义——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观念形态。 2、文化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3、意识与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同一的。

4、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和科学即非意识形态部分。 5、任何阶级社会中均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1)反映现存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 (2)旧社会的意识形态,反映已被消灭和正在被消灭的旧的生产关系 (3)反映现存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二、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

2、艺术的含义及其特点——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其最大特点是依靠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情、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用美德感染力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 3、道德的含义——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4、政治思想的含义——是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的总和。

5、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的总和。广义的政治思想包含法律思想。

6、宗教的含义——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态。 7、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8、各种文化结构构成要素的关系

(1)区别——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内容不同;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经济结构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同。 (2)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三、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 1、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2)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3)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文化结构的功能 (1)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 (2)调控人的活动

3、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的文化 4、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1)区别——广义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狭义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明相对于野蛮而言。

(2)联系——文明是文化的升华。 四、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1、传统的含义——指在历史中形成并在人们的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的那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具有潜意识性和群属认同性特点。 2、传统文化的含义——是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

3、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塑造培养着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造成消极和落后的国民习性。

4、现代化的含义——是一个与现时代直接相关的范畴,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化、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

5、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1)对立——传统不是现实 (2)统一——传统需要现代化

第四章个人与社会

第一节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1、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2、个人的成长过程是自然遗传和社会遗传的统一 3、个人成长中具有关键期(又称临界期) (1)幼年期 (2)青春期 (3)更年期 (4)退化期

二、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1、个人的含义

(1)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个人,指由自然界长期进化而产生的高级生物物种人类的单个个体。

(2)相对于群体而言的个人,指作为社会共同体中一个成员的单个的人。 2、个人的属性

(1)存在形态和生理、心理组织的完整性

(2)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持续性 (3)活动的能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

3、个人现实性的内容——素质、能力、气质、性格、知识、智慧、意志、情感、经验

4、个人的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 5、个人的能力的丰富性

6、个人的活动——游戏、学习、劳动、休闲 7、个人的气质和性格

(1)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无数现实的个人组成现实的社会 三、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1、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并非人与生俱来的属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之所为成为社会性的人,在于个人进入社会后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逐渐社会化的结果。 2、人的社会性不排斥人的个性 3、个性的要素 (1)生物遗传的素质 (2)社会因素 (3)自我

第二节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一、人的社会价值

1、人的社会价值的含义——指人对社会的积极的、肯定性的作用和奉献,是人在社会中体现的对于社会的意义。即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 2、人的社会价值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考研笔记 真正第五版

3、我国当代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1、国家的含义——是从人群共同体中分化出来的政治共同体,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与社会职能的分化紧密相连。2、国家的起源——阶级的产生导致国家的出现;社会管理职能的分化和独立造就国家。3、国家的特征(与氏族相比)(1)按地域而不按血缘划分和组织居民(2)一种特殊的权力机关的设立(3)征收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mfsm9d92m2p7v43zg0p6rgfk15sw100hb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