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元二次方程 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如图,A、B、C、D为矩形的4个顶点,AB=16cm,BC=6cm,动点P、Q分别以3cm/s、2cm/s的速度从点A、C同时出发,点Q从点C向点D移动.
(1)若点P从点A移动到点B停止,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问经过2s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cm?
(2)若点P从点A移动到点B停止,点Q随点P的停止而停止移动,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问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m?
(3)若点P沿着AB→BC→CD移动,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点Q从点C移动到点D停止时,点P随点Q的停止而停止移动,试探求经过多长时间△PBQ的面积为12cm2?
【答案】(1)PQ=62cm;(2)s或12cm2. 【解析】
8524s;(3)经过4秒或6秒△PBQ的面积为 5试题分析:(1)作PE⊥CD于E,表示出PQ的长度,利用PE2+EQ2=PQ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2)设x秒后,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cm.在Rt△PEQ中,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16-5x)2=64,通过解方程即可求得x的值;
(3)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AB上时;②当点P在BC边上;③当点P在CD边上时. 试题解析:(1)过点P作PE⊥CD于E.
则根据题意,得
EQ=16-2×3-2×2=6(cm),PE=AD=6cm; 在Rt△PEQ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PE2+EQ2=PQ2,即36+36=PQ2,
∴PQ=62cm;
∴经过2s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62cm; (2)设x秒后,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cm. (16-2x-3x)2+62=102,即(16-5x)2=64, ∴16-5x=±8, ∴x1=
824,x2=;
558524s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m; 5∴经过s或
(3)连接BQ.设经过ys后△PBQ的面积为12cm2. ①当0≤y≤∴
16时,则PB=16-3y, 311PB?BC=12,即×(16-3y)×6=12, 22解得y=4;
②当
1622<x≤时,
33BP=3y-AB=3y-16,QC=2y,则
11BP?CQ=(3y-16)×2y=12, 22解得y1=6,y2=-③
2(舍去); 322<x≤8时, 3QP=CQ-PQ=22-y,则
11QP?CB=(22-y)×6=12, 22解得y=18(舍去).
综上所述,经过4秒或6秒△PBQ的面积为 12cm2.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使得函数值为零的自变量的值称为函数的零点.例如,对于函数y?x?1,令y=0,可得x=1,我们就说1是函数y?x?1的零点. 己知函数y?x?2mx?2(m?3)(mm为常数).
2(1)当m=0时,求该函数的零点;
(2)证明:无论m取何值,该函数总有两个零点;
111???(3)设函数的两个零点分别为x1和x2,且,此时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分 x1x24别为A、B(点A在点B左侧),点M在直线y?x?10上,当MA+MB最小时,求直线AM的函数解析式.
【答案】(1)当m=0时,该函数的零点为6和?6. (2)见解析,
(3)AM的解析式为y??【解析】 【分析】
(1)根据题中给出的函数的零点的定义,将m=0代入y=x2-2mx-2(m+3),然后令y=0即可解得函数的零点;
(2)令y=0,函数变为一元二次方程,要想证明方程有两个解,只需证明△>0即可; (3)根据题中条件求出函数解析式进而求得A、B两点坐标,个、作点B关于直线y=x-10的对称点B′,连接AB′,求出点B′的坐标即可求得当MA+MB最小时,直线AM的函数解析式 【详解】
(1)当m=0时,该函数的零点为6和?6.
1x?1. 2
(2)令y=0,得△=∴无论m取何值,方程
即无论m取何值,该函数总有两个零点. (3)依题意有由
解得
,.
.
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函数的解析式为令y=0,解得∴A(
),B(4,0)
作点B关于直线y?x?10的对称点B’,连结AB’, 则AB’与直线y?x?10的交点就是满足条件的M点.
易求得直线y?x?10与x轴、y轴的交点分别为C(10,0),D(0,10). 连结CB’,则∠BCD=45° ∴BC=CB’=6,∠B’CD=∠BCD=45° ∴∠BCB’=90° 即B’(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