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健康高效成参养殖的细节管理和关键控制技术2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健康高效成参养殖的细节管理和关键控制技术2

一.参苗选择标准(参苗的质量决定了养殖的成活率)

先观察外表,必要时镜检:

◇ 选择体表无伤、干净无粘液、规格一致的参苗; ◇ 管足附着力强,活力强的参苗会紧紧地吸在附着基上; ◇ 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受到刺激后收缩较快; ◇ 肉刺完整尖挺呈侧长“V”宇型,细而高; ◇ 身体伸展性好;

◇ 所排粪便较干,且呈粗长条状。

二.选参苗注意事项

◇ 观察保苗车间内水的表面气石打出的气泡很快散开为好。如参苗天天拉肚子,残饵粪便就多,水就发脏发粘,气石打出的气泡就不易散开(投喂海带浆和过量螺旋藻的除外);

◇ 池底、网片、池壁上的苗分布均匀、伸展、肉刺坚挺、体色亮的为好;

◇体色发黑无光泽,或身体后半截发黑,或紧缩发硬,不是有药害就是老头苗或有病的苗(如摇头),不能选用;

◇检查参苗是否掺泥、掺水:有的育苗单位通过大量投喂海泥使参苗暴食达到增重目的。有的在卖苗前停止充气,同时猛然降低盐度,造成海参缺氧吃水,体重骤增。这些参苗都容易因长途运输导致吐肠、爆肚或死亡。

三.收集保苗池中参苗的方法

◇ 剥离附着基前12 小时内停止投喂,排出粪便,可减少运输中的损伤和氧气消耗;拉苗时提前3小时泼护苗露(0.5克/米3),提高参苗抗应激能力,减少吐肠,提高成活率。

◇ 剥离筐板附着基时不要在水中反复冲涮,防止边、角刮伤浮在水中的苗种;

◇ 剥离附着基时不要停气,剥离完及早排出池水;

◇ 收集池底苗时从池内排水口周围反向进行。排水口外集苗袋中每次收苗4~8kg为宜;将集苗袋和苗放入较大水体中左右轻轻拉动,洗去杂质与粪便。再将袋子平放在有缝隙的木排上3~5分钟,中间轻轻翻转1~2次,控去大部分水分;

◇ 将苗倒入大盆中,戴上手套将苗顺势带入水瓢中,再倒入塑料袋中,视苗大小每袋装入4~6kg,排出袋中全部空气,靠近苗体扎紧袋口;

◇ 将2~3个苗袋并排放入保温箱中互相挤靠,再加入1~2小袋冰块,然后封箱装运。

四.正确放苗

1.放苗条件:

◇ 养成池水深应在1米左右,如温度适宜,可以浅一些;

◇ 放苗季节一般在春季或秋季;目的是抓住海参的快速生长期。不同地区水温不同,放苗时间也不尽相同,一般水温达到7~10℃以上时为宜。此时参苗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温度低于5℃不宜放养,因为温度过低对参苗刺激严重(吐肠),导致成活率下降。春季要等到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时放苗,防止寒流而降低参苗成活率。

◇ 放苗池的水质条件应尽量接近苗种培育池的水质状况,避免水质条件的变化剧烈引起参苗应激。放苗池水体盐度如果比苗厂盐度低的应尽量先带水试苗,视苗的成活率高低,再决定是否放苗,若差5度以上的盐度,苗的成活率一般都会降低;池塘水体盐度如果比苗厂高,对苗的成活率一般没有太大影响。温差应尽可能控制在2℃以内,3℃以上“吐肠”概率会大大提高。

◇ 放苗应尽量在早上或晚上,因为苗厂的环境阴暗低温,为了减少应激,尽量靠近原生活环境,避免温差太大,避免强光照射。

◇ 大风、暴雨天气、风向转换时不宜放苗。

◇ 放苗前3~5天肥水,培养好基础生物饵料,并养护好水质和底质,提高苗的成活率。

2.放养密度和投苗时间

参苗的放养密度要根据参苗的规格、水体交换能力、水质条件、参礁数量、底质状况、饵料情况确定。如果要生产大规格的商品参,放养密度酌情减小;如果要生产小规格的商品参,放养密度酌情增大;建议不要盲目追求高密度,以免长速慢,病害多。

投苗时间:①投秋苗,即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5cm左右,每亩投放6000~12000头,根据换水量的大小、水的肥瘦及池塘的水域生产力酌情增减,一般1.5~2年可以收获;②投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室内人工越冬,个体大小在6cm左右,每亩放苗5000~10000头,当年秋冬可收1/4~ l/3,第二年夏眠前即可全部收获。 3.参苗投放细节:

◇ 实践证明,参苗放养初期阶段的死亡率较高,主要是由于放养环境与原来育苗环境相差较大,所以除了让两者的水温、盐度、pH值尽量接近外,还应在投放参苗前2~3个小时,按4~5亩将1瓶纳米氧+2瓶护苗露混匀后在放苗池全池泼洒,可以解毒、抗应激,提高参苗活力和成活率。

◇ 放苗前将装有苗种的塑料袋等浮放在养殖水面,使袋内外温度平衡一致再开袋,向袋内缓慢加入池水直到袋内的水外溢,使参苗逐步散落入池中,为参苗提供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 应在背风处放苗,避免在迎风处放苗,以免风浪冲击;选择池水较深、环境稳定、水交换条件好、饵料充足、有附着物的地方多放些苗;不应将苗直接放到松软的淤泥底上,以免参苗埋在淤泥中致死。

◇ 参苗投放通常采用两种方法:a.直接投放法:用于中等以上规格的参苗,可以将参苗直接投放到池内的石堆等附着物上;b.网袋投放法:用于小规格的参苗,将参苗装入20目的网袋中,网袋系上小石头,将网袋沉放于参礁上,将网袋口微扎半开,让参苗自行从网袋中爬出。

关键控制技术五.养护水质

海参养殖要关注溶氧、藻相、菌相、水质、底质等动态平衡和变化。其中“溶氧是核心”(一切养殖活动都要确保溶氧充足或尽量减少各种耗氧),“养底是基础” (海参除了浮游体期间其余全是底栖生活,底质的好坏直接决定养参的成败);“护水是关键”(藻相和菌相平衡则水质活爽稳定、溶氧稳定、pH稳定,利于抗应激、防病害); “培藻是重点”(藻类具有产氧、净水、解毒、天然饵料、防控青苔等作用,要保持藻相的动态稳定);适时补充有益菌及时将池底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转化为无机质和营养盐,供底栖藻类吸收,从而为海参提供天然饵料,形成池塘生物链的良性循环。“溶氧、藻相、菌相、水质、底质”五者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使池塘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养护水质,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适时调节水位,日常注意适时适量追肥补

菌,维护藻相和菌相的均衡,为海参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一.养参基本水质指标要求:

盐度:稳定在27~35‰,最适盐度为28~32‰;海参属狭盐性海洋生物,要严防盐度突变,不可以在短时间内让盐度差异超过3个盐度单位;同时,盐度过低会影响海参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溃烂病的发生,因此雨季要及时排去表层淡水,并加大换水量,打破水温分层,带进大量新鲜氧气;

水温:控制在0~28℃。海参最适合生长水温在8~16℃。每年两个生长盛期,即3~5月和9~12月,当水温超过20℃,海参将逐渐进入夏眠状态;

水色:以浅褐色、浅褐绿色、绿豆色、草绿色为宜,硅藻和绿藻呈优势菌群。 透明度:由于海参养殖池塘水深较大(一般2米左右),透明度要求至少达到70~80cm,以保证浮游植物和底栖硅藻类饵料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为海参提供充足的溶氧和饵料;

pH:7.8-8.6;

溶解氧:5mg/L以上; 氨氮(NH3-N)≤0.02mg/L; 亚硝酸盐≤0.1mg/L。

二.换水

换水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水质,换水量的多少应视水质情况而定。水质良好,可以少换水;如水质不佳、水温较高时可适量多换水。如养殖前期(6月份前)日换水量10~15%,水深1.0~l.5m;养殖中期(6~9月)休眠期,日换水量和水深也随水温的升高逐渐加大、加深,高温期间日换水量25%以上,水深至最大值,可有效降低养殖水温;养殖后期(9月份后)日换水量10~30%,水深也随水温的回落逐渐降低一些。

日换水量应遵循水质好、水温低、盐度稳定的原则;遇到暴雨过后、地面径流入海、农药等有害物质带入海中、水源重金属含量过高、海水受到污染等情况,应暂停换水。如池内发生赤潮、透明度变小、底质恶化等,应加大换水量。

注意:在池塘进水口,应设置两道拦污防油网,防止油污进入养殖池。

三.配置增氧设施:

配置增氧设施不仅可以打破水体分层,而且利于活络水体,推动水循环,把空气中的氧气和表层水的溶氧以及藻类产生的溶氧通过水循环载入塘底,增加底层溶氧量,将底层有机物进行生物合成转化为营养盐通过水流循环供藻类吸收,促进有益藻类的生长,并将底层有害物质交换至水层表面释放挥发,让池塘形成良性循环,改善海参栖息环境,促进海参生长。增氧设施应根据放养密度、池塘环境等条件合理配置。

四.参圈常见优良水色和危险水色及其养护

水质的好与坏,优良水质稳定时间的长与短,取决于菌相、藻相是否平衡。两者共生于水体中,缺一不可。水体中缺菌相,水质不稳定;水体缺藻相,易泛浊(水中悬浮颗粒多)。所以养一池好水,就必须适时地定向培藻培菌。培养良好的菌相,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利于改善池底;同时培养菌群优势利于抑制有害菌群繁殖,减少致病菌感染机率。 ①优良水色:

浅褐色(或茶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透明度较大; 茶褐色:为硅藻水色,在参圈有一定的水流时较为稳定;

浅褐绿色:透明度较大,为硅藻、球藻、金藻和绿藻共生的水色; 绿豆色(浅绿色):为绿藻水色,透明度约在25~30厘米;

草绿色(翠绿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绿藻、隐藻和部分金藻、硅藻的混合体,当隐藻和绿藻特别多的时候,透明度就低些;

以上几种水色就是养殖户所说的肥、活、嫩、爽的良好水质,天热时水面上均无任何颜色的浮泡或浮膜出现,是养参理想的水质。

优良水色的日常养护措施:

养殖过程中,只要天气晴好,每7~10天按8~10亩用培藻养参膏5公斤+新活菌王1瓶(或新生态2包)加适水浸泡2小时后全池均匀泼洒,水质一直保持嫩爽靓活,即使到了养殖中后期,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甲烷(沼气)等有毒有害物质很低或者是基本就没有。原因是水体在培藻养参膏和新活菌王(或新生态)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了菌相和藻相的共同平衡,有毒有害物质也会被有益藻类和有益微生物很好的吸收和利用,从而稳定水质,有效消除和防控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质,还能防倒藻、抗应激、防泥浊,稳定pH值。

②危险水色及养护措施:

8m6nu8forv1xep036fj71ujtp7zqyg019l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