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商品归类》课程教学方式的
探讨
[摘要]海关商品归类是从事各项海关业务的基础,同时也是报关员必备的一种大体技术。只有正确的商品归类才能使报关单更准确,从而加速通关速度,有利于增进国际贸易的进展。但要真正地掌握商品归类的大体归类原则,并活学活用大体归类原则进行正确的商品归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实际,总结本人在几年的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试探出一套教学方式,方便学生学习、掌握。
[关键词]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为了对进出口货物做到依税率计征关税、正确进行海关统计和监督其合法性,需要对进出口货物进行商品归类。因此按海关的有关规定,报关员要如实申报进出口货物的名称、成交价钱、原产地、商品编码,正确填制报关单,并提交报关单证和办理通关。报关单证中重要栏目之一就是如实正确地填制商品名称、规格及对应的商品编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商品归类”。
一、商品归类课程、结构及其专业重要性
《商品归类》即《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协调制度(HS),是世界海关组织(WCO)制定的一部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目录,主要协调国际上多种主要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商品分类目录。
我国为履行作为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公约》缔约方的义务,以《协调制度》为基础,结合我国贸易和其他政策情形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
协调制度商品分类目录将国际贸易商品分为21类、97章(第77章为空章)、5000多个6位数级商品编码,整个分类体系法律效劳文本有归类总规则、注释(类注、章注、子目注释)和商品编码表三部份组成。《进出口商品税则》中表现的商品分类体系、商品的属性和商品间的区别和联系,商品归类的原则和方式等内容,是从事报关工作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也是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的重要内容,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一国的海关进出口税则和统计商品目录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大体情形,掌握归类总规则的具体规定,熟悉我国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目录的结构、主要内容及类注、章注,掌握商品归类的依据和要求,并能快速、正确地进行商品归类。
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学生的同意能力、自学能力、而且自觉性不高,这是我连年来的感受。另外,高职院校以培育应用型、技术型人材为目标,强调实践应用。专门是,此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熟悉到实行双证融通、双证对接的重要性,普遍要求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取得两个证书:毕业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报关专业的学生,咱们希望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全国统考、通过率低、含金量高的报关员资格证。若是咱
们对《商品归类》的设置只安排72个总学时,主要用来教学归类原则,缺少归类练习的话,那学生掌握的效果不会好,而且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相冲突了。因此咱们在《商品归类》的课程设置上作了调整,给《商品归类》安排了两个学期每周3个课时,总共96课时。每当教学完必然内容后及时安排学生同步练习,并随堂讲评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教学,帮忙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商品归类知识。
另外,由于《商品归类》的课程性质是要求结合归类原则精准地找到商品的8位数字编码。单凭课堂上90分钟很难掌握好这门课,更多时候要靠学生在课堂上快速记笔记,课后温习消化、多练习归类。所以,学好这门课程不单要求老师讲得好,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学生有着必然的同意能力、自学能力和很高的自觉性,课后多练多试探、归纳,才能按照老师所教授的归类原则将商品准确无误地进行归类。所以说学生本身的表现如何是可否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之一。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方向,结合高职高专的教学理念进行论述
前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寓意深刻,专门是对于《商品归类》这门课程来讲,就更贴切。“商品归类”的对象是所有国际贸易中海关监管的货物,而每一件商品的编码都有8~10位数字组成,若是直接告知学生每一件商品的编码那是不现实的,而学生也不可能记住那么多商品的编码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生掌握商品归类的方式,即所谓的“渔”了。笔者总结连年的教学心得体会,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