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钾缓释片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缓释制剂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 2.掌握湿法制粒法制备片剂; 3.掌握片剂质量评价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药物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双氯芬酸钾(Diclofenac potassium,DP) 化学名:2-[(2,6-二氯苯基)氨基]苯乙酸钾 分子式:C14H10Cl12KNO2 分子量:334.13
外 观: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有刺激感和引湿性。
溶解度:在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水中微溶,在氯仿中不溶。
酸碱度:取本品0.5g加水50ml溶解后,依法测定(中国药典2000年二部附录),pH值应为6.5一7.5。
DP属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普遍认为DP的药效与其抑制前列腺素等合成有关,它是环氧化酶的强抑制剂,可减少前列腺素,前列环素以及血栓素产物的合成,具有镇痛和解热作用。用于术后、产后、痛经、牙痛、偏头痛、耳鼻咽喉以及创伤后的止痛和消除炎症[1]。
2.给药途径的选择
双氯芬酸钾半衰期约为2 h,1 d需3~4次给药,口服后吸收较快,在体内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呈现明显的峰谷现象。DP与DS分别为双氯芬酸的钾和钠盐,其药理作用相似,主要不同在于前者的水溶性大于后者。DS常被开发成肠溶制剂或缓控释制剂,而DP则常被制成在胃酸中易容的速释制剂。故选择口服给药[1-2]。
3.剂型选择的依据、目的
有研究表明,禁食者口服DP达峰时间为0.33-2h,平均达峰时间为1h,最快能在给药10min后从血浆中检测到药物。双氯芬酸钾与双氯芬酸钠在吸收速度及程度方面相比,双氯芬酸钾有较稳定的吸收过程,Tmax及AUC值的个体差异较双氯芬酸钠小(变异系数小),且受试者口服双氯芬酸钾无明显双峰曲线现象。但DP具有半衰期短、服药次数多、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缺点,故将DP制成含速释部分的缓释片剂将有利于药效快速、持久的发挥,且降低副作用。本次实验设计了双氯芬酸钾凝胶骨架型缓释片,并对缓释片的体外释药特性进行探讨[2-3]。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1、原料、辅料
双氯芬酸钾原料药;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4M);乙基纤维素(EC,45cps);微晶纤维素(MCC);乳糖(Lactose,药用);硬脂酸镁(Mg stearate);聚维酮(PVP 30K)。 2、试剂 无水乙醇 3、仪器设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天平;单冲压片机;电热鼓风干燥箱;水浴恒温震荡器;药物溶出度仪。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1.设计处方
1.1选定处方组成的依据
a.1/6给药间隔处既第2小时释放20%以上; b.1/2给药间隔处既第6小时释放50%以上; c.1个给药间隔处既第10小时释放80%以上。 1.2基础处方
a.选择HPMC-K4M为DP缓释片剂的骨架材料,用量占缓释片剂总重的40%左右。 b.选择EC45cps为阻滞剂,用量占缓释片剂总量的5%左右。 c.选用5%PVP无水乙醉溶液作为粘合剂。 d.选择湿法制粒压片作为DP缓释片的制备工艺。 e.选择压片力在4.0~6.0kg/cm2左右。
f.选择粒度为100目的HPMC-K4M作为缓释片剂的骨架材料。
g.为保证药物在后期的完全释放,选用兼有致孔剂作用的乳糖为片剂的填充剂。 制成200mg/tablet规格的片剂,选定处方工艺见表1。
表1 双氯芬酸钾缓释片基本成分
Component Amount (mg/tablet)
DP
HPMC (K4M) 80
EC (45cps) 10
MCC Lactose
Mg stearate 2
75 5 28
1.3缓释片剂处方的筛选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DP缓释片剂(200mg/tablet)处方。以K4M HPMC和45cps EC作为缓释材料,乳糖作为末期释放促进剂,5%PVP的无水乙醇液,外加法加入1%硬脂酸镁作为润滑剂,控制片剂硬度在4.0~6.0kg/cm2范围内,按前述的工艺过程制备缓释片。对三种主要辅料的用量和粘合剂按正交设计L4(23)表作三因素二水平试验筛选。分别测定0~10hr内药物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并由此计算出各试验处方释放20%、50%、80%时所对应的时间。
正交试验设计的因素及水平见表2。
表2 正交试验设计的因素及水平
因素
水平
A:HPMC(K4M,mg)
60 80
B:EC(45cps,mg)
5 10
MCC(mg)
0 5
1 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见表3。 2.制备工艺 【处方】
Component
DP HPMC(K4M) EC(45cps) MCC Lactose Mg stearate
Amount
11101 7.5g 6.0g 0.5g — 5.8g 1%
11102 7.5g 6.0g 1.0g 0.5g 4.8g 1%
11103 7.5g 8.0g 0.5g 0.5g 3.3g 1%
11104 7.5g 8.0g 1.0g — 3.3g 1%
每批共制得片剂100片
按处方量称取已过100目筛DP原料药(7.5g)及辅料(HPMC,EC,MMC),过筛混匀三次。加入适量粘合剂(5%PVP(K30)的无水乙醇液)制软材,过24目标准筛制粒,于50℃干燥1.0h,过24目标准筛整粒;外加法加入相当于干颗粒总重1.0%的硬脂酸镁并混合均匀;用8mm浅凹冲模于单冲压片机上压片,即得。 3.质量评价
(1)双氯芬酸钾缓释片重量差异限度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 A项下检测法,取药片20片,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片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片的重量,每片重量与平均片重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1倍。 平均片重或标示片重 0.30g以下 0.30g及0.30g以上
(2)双氯芬酸钾缓释片脆碎度的测定
重量差异限度 ±7.5% ±5%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G项下检测法,取药片约33片,使其总重量约为6.5g,用吹风机吹去脱落的粉末,精密称重,置圆筒中,转动100次。取出,同法除去粉末,精密称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且不得检查出断裂、龟裂及粉碎的片。 (3)双氯芬酸钾UV标准曲线的绘制
①绘制pH6.8磷酸盐缓冲液标准曲线
精密称定105℃干燥至恒重的DP对照品20mg,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pH6.8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精密吸取贮备液1.0,2.0,3.0,4.0,5.0,6.0ml,分别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pH6.8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标准供试液(浓度分别为4.0、8.0、12.0、16.0、20.0、24.0μg/ml)。以pH6.8磷酸盐缓冲液为空白对照,在波长276nm处测定UV吸光度A,以浓度C对吸收度A做线性回归。求得标准曲线方程Eq.1。
②绘制稀乙醇标准曲线:操作同上,求得标准曲线方程Eq.2。 (4)双氯芬酸钾缓释片的含量测定
分别取自制的4批双氯芬酸钾缓释片20片,精密称量,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稀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后过滤。取续滤液2ml,置25ml容量瓶中,加稀乙醇稀释置刻度,摇匀,测吸光度A值,带入标准曲线Eq.2,经计算得含量。 第二天
(5)双氯芬酸钾缓释片的释放度测定
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 C项下桨法操作。以900ml的pH6.8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溶出介质,转速100±1.0rpm/min,温度37±0.5℃。取缓释片6片,精密称量后,置于金属圈(用细金属丝制成疏稀的长方型筛圈,内部空间大于缓释片的最大溶胀体积)中,一同放入溶出杯,同时开始计时。在l、2、4、6、8、10h,取样5ml,并及时补加等体积同温介质。样品液经0.8μm微孔滤膜滤过,弃去初滤液,精密取在1、2小时时续滤液5ml置10ml容量瓶中,加pH6.8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刻度,精密取在4、6、8、10小时时续滤液6mL置25ml容量瓶中,加pH6.8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刻度,然后以pH6.8磷酸盐缓冲液为空白对照,于276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A。记录实验数据。
将实验测得吸收度A用标准曲线方程Eq.1计算浓度,并据下列方程求得药物的累积释放百分率Q:
Q % =
C?V?D
×100%
W?F?1000式中:C为释放液的浓度(μg/ml);V为释放介质的体积(mL);D为稀释倍数;W为片剂的重量(mg);F为药物在制剂中的百分含量(%)。
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的累积释放度为纵坐标,绘制释药曲线图。 五、实验结果
1、处方筛选结果、数据
表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表
NO. 1 2 3 4 X1 X2 X1 X2 R
A 1 1 2 2
B 1 2 1 2
C 1 2 2 1
Release time t20
t50
t80
S
根据药物溶解度较大的特点,确定三点的时间为:药物累积释放量为20%的理想时间为120分钟;50%的理想时间为360分钟;80%的理想时间为600分钟。t20、t50、t80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缓释片剂缓释效果的好坏。因此,为了准确的反映1于MC、EC、MCC三种辅料对药物释放的影响,采用了综合评分法对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即把伽、0st、0st用一个参数S来表示。见Eq.3
t20?120 120
t50?360 360
t80?600 600
S=
2、质量检查结果与评价
++
Eq.3
S越小,表明处方中药物释放20%、50%、80%的时间越接近理想值,即缓释效果越好。
表4 片重差异的测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