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

【--自我评价】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这是《三字经》作者对《论语》的评价。以下是精心的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这是《三字经》作者对《论语》的评价。应该说,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一向被奉作儒家经典的《论语》,并非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充其量不过是后人追记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而已。这种语录式的著作很难成为系统的哲学理论,用现代语言来说,无非是一些“思想碎片”罢了。因此这部《论语》被后人曲解、各取所需的利用,也就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这里仅以“学而篇”为例,这篇是被后人作为《论语》的首篇,题目也是取自开头的一句,实际上并无中心,只是孔子和他的门人,信口、随意说的一些话,零零碎碎,忽东忽西,纵读全篇很难知道他们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在那里?

现在仅引开头的几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曾经被收入中学课文,大概人人耳熟能详。可是就是这几句话,自古至

今歧义颇多。一般注者认为学而时习之的学是学习的意思,比如注者王肃就说过:“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而也有的注者认为,从孔子一生所做的努力,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却始终不渝,就是要传播自己的仁义礼乐思想,希望君王和百姓接受自己的学说——克己复礼。因此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我的学说被天下人所学习效法,难道不喜悦吗?”可见在《论语》的开篇,就已经产生歧义,因此对整个《论语》大家有不同意见,本无可非议,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不管是孔子后裔,还是其他什么人,都不要听到不同意见,就大发其火,为一个已经死去几千年的孔夫子,并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人物气坏了身子,那可真的得不偿失,并且大有不值。

老实说,我是比较赞同后一种说法的。那么接下来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可以理解为:“有很多人从各地赶来学我的思想,真的让我高兴;就是一些人不理解或者反对,我也不会因此而恼怒。”由此看来,孔老夫子还是很大度的,人们接受他的思想,他当然高兴,就是有人有不同意见,甚至反对,也并不恼怒,至少不会恶语相加。写到这里,我倒想劝劝一听到不同意见,就大发其火的人,至少你们应该传承孔老前辈的风度,否则人们不得不怀疑你的修养和人格,当然也包括文化水平。有理说理,最好写几篇像样的文章,也就是俗话所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骂人 __你无能,但至少算不得真本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 __——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自我评价】“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这是《三字经》作者对《论语》的评价。以下是精心的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这是《三字经》作者对《论语》的评价。应该说,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lxq90ygob0wk4t3v4f03ibqw7s1q700th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