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和谐的重要时期,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省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地方的农业政策,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为省建设经济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十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省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比“九五”时期高出2.7个百分点;2005年省农业总产值(现价)2422.8亿元,农业增加值1374.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3.9%和3.2%;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年均增长5.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1%;农产品(WTO口径农产品+水海产品)出口额35.7亿美元,年均增长9.3%。农产品的生产总量增加、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及优势产品基本形成。“十五”期间,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省粮食播种面积在连续4年下降后于2004年首次出现面积扩大、总产量保持稳定的良好势头。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2786.5千公顷,产量1395万吨。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区域优势强、收益高、见效快、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南亚热带作物得到长足发展,岭南特色水果在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产量和品种结构日趋优化;蔬菜、糖蔗、花生、茶叶、花卉、南药等南亚热带经济作物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2005年蔬菜产量2596万吨、水果产量832万吨。主要农产品在空间布局上逐渐向适宜区集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粤西、粤东和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卉主导产区,粤东成为我国名优单枞茶商品生产基地,粤西为我国糖蔗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畜禽生产规模化、现代化程度提高,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5年省牧业产值638.2亿元,比2000年增长14.04%,占农业总产值的26.34%。“十五”期间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呈加快发展态势,适度规模养殖场得到蓬勃发展。同时,畜牧业生产区域化日趋明显,生产结构日趋合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重大疫病监测和防控力度加大,动植物防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十五”期末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阻击战中,各级农业部门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扑灭了疫情。同时,制定了应急预案,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其他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切实抓好动植物免疫预防工作,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规疫情报告和工作通报制度,有效控制了重大动植物疫病的发生蔓延。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截至2005年,省有各类型农业产业化组织8732家,带动农户535.8万户;各级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1482家,带动农户421.4万户,户均增收1401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围扩大,2005年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00家,农产品专业市场218家,农村经纪人1517个。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区建设,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十二个农业现代化示区建设进展顺利,示辐射效应逐渐显现。
——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十五”期间制定了《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省财政共投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65万元,有力地推动各级政府和农民投入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农机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2005年末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784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32.94万台,水稻联合收割机5490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0.28万台,植保机械6.12万台。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5%。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进展,竞争力日益增强。截至2005年,累计创办了9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区和一批市级示区,组织制定省级农业标准111个,省21个地级市、56个县以及27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通过认证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60个,产品1206个;绿色食品企业110家,有效期产品个数224个;累计评出“省名牌产品(农业类)”182个。
——农业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省人大农科议案实施效果明显,目前省已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3019个,优异种质资源2199份,先进技术9项,种畜23504头(套),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进一步提高。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3%,家禽良种覆盖率85%,猪良种覆盖率95%。启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共培训骨干农民近36万人次。
——建设能源生态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居的环境卫生。截至2005年,省正常使用户用沼气池18.2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128宗,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场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户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扎实开展,外向型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建立起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联席制度,积极搭建区域农业交流和合作平台。与
此同时,各地积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尤其是园艺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增幅较大。
——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较好落实,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了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开始省免征农业税,省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规。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省六成村已实行会计委派、选聘或代理制,两成以上的村实行农经电算化管理,近六成村做到了财务规化公开。农业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推进,清理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下放了部分管理权限,逐步推行窗口化办理的做法,增强了透明度、公正性。地方农业立法取得新进展,《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和《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已颁布施行。农业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省32个市县实行了农业综合执法,农业执法资源有效整合,管理更趋规,效能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国民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省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具备加大支农力度的财政实力。一是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达到21701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占全国的11.9%,居全国各省市首位,提前1年完成“十五”计划经济总量增长预期目标。2005年人均国生产总值23616元;二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