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姜夔《扬州慢》中的凄凉之美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谈姜夔《扬州慢》中的凄凉之美

摘 要:姜夔创作的自度曲是宋词音乐的一种突破,它不仅反映了宋词歌曲的风貌,而且对后世的艺术歌曲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可以说姜夔的自度曲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词曲来论述了其凄凉之美。 关键词:扬州慢;姜夔;凄凉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6-01

一、从创作背景看《扬州慢》的凄凉

姜夔(约1155—1221),江西鄱阳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白石道人。姜夔生活在一个战争不断,民族命运多劫的年代,他一生仕途不顺,一身才华却受不到朝廷的赏识,寄人篱下,前途和命运黯淡茫然,对寒苦凄凉有着独特的感受。因此他总以一种忧郁、凄凉、忧愤的眼光看世界,所以词风不同于婉约派的李清照,与豪放旷达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大相径庭,他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清刚婉丽的艺术风格。

《扬州慢》是姜夔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创作于1196年冬至的傍晚,自汉阳出游,途径金人两次蹂躏、遭到严重破坏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和谐的都城已是一座死气沉沉的空城,心中不由得伤感万分,空荡凄凉,他为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危机感到忧虑,为了把这

份伤感和萧条的情景描述下来,于是便创作了这首歌曲。《扬州慢》不仅描写了扬州的凄凉景象也夹杂着作者的悲痛和痛惜之情,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从词曲看《扬州慢》的凄凉之美

《扬州慢》歌词采用“慢词”的格式写成,故名《扬州慢》。全词分为上下两阙。词的上阕主要写景,描写了作者亲眼目睹了金兵侵入扬州城后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放眼望去一片凄凉的景象,野麦和荠菜遍地杂乱众生。“废池乔木,犹言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就是金兵入侵后真实写照。连荒原古树都不愿谈起战乱带来的巨大伤害,更不用说城里的百姓了。到了黄昏,城里一片寂静,寒风中只有凄凉的军中号角在吹响,多么凄凉的一幕。词的下阕作者借景抒情,进一步深化作者对战争侵略的憎恨,对祖国前途的担忧。

《扬州慢》在歌词句子上,我们不难发现词的长短句相间,基本上都是一字一音,比较口语化,这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音调特点——质朴,用质朴的音调表达最真实的感情,饱腹深情而又富有激情。整首词都押“ing eng”, 词人在《扬州慢》中大量写景:名都,荠麦、废池乔木、空城、二十四桥、冷月、红药等等。与其说是写景,倒不如说是在托情。词中写到“废池乔木,犹言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为我们描绘了扬州城一片寂静荒凉的景象,一种山河破碎之感油然而生。同时词人把金

兵这种悲恶的行径和对他们的痛恨之情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知为谁生。”这句话饱含深情,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盛放,可是还会有谁有这份闲情逸致去欣赏它们的娇艳呢?词人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将扬州昔日繁华和谐的景象和今日的荒凉凄惨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寄托了词人的故国之思和今日山河的哀怨之思。

从这首曲子的调式调性上看,在作品中,第一句、第四句、第五句和终句第八句的结音都落于宫音上,基本调性肯定了f宫调。但是d羽调式也具有重要地位,比如第三句和第七句的结音就在羽音上,说明d羽调式也存在于这首作品中。《扬州慢》采用了f宫和d羽调式交替进行的形式,是音乐增添了幽暗、清新爽朗的色彩。宫调式给人一种深沉典雅的感觉,而羽调式是黯淡悲伤的情绪。 《扬州慢》的音阶属于古音阶,从音乐中出现的变徵音可以判断。曲谱中出现了12词变徵音。变徵音的使用使音程出现了增减变化,产生不稳定,不协和感,这样为全曲营造了悲伤凄凉和肃穆的效果。配合“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无声”营造一种黍离之悲。再看它的旋律走向,始终呈现出连续下行的趋势,这种旋律的走向强调了凄凉哀怨、萧条冷清的主题感情色彩。应该说,从作品的整体曲调来看,《扬州慢》所用的手法是相当独到的,充分地表达出了全曲的主题思想,极具感染力,渗透人

姜夔《扬州慢》中的凄凉之美

浅谈姜夔《扬州慢》中的凄凉之美摘要:姜夔创作的自度曲是宋词音乐的一种突破,它不仅反映了宋词歌曲的风貌,而且对后世的艺术歌曲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可以说姜夔的自度曲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扬州慢》是姜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ltz14nh9x41z4h1ryt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