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课本:《社戏》 【学习目标】
1. 梳理情节,把握大意,初步感受江南水乡民俗风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 梳理情节,把握大意 【学习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
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关于童年的一段美好的回忆,跟着鲁迅先生去看社戏。
一、梳理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速读《社戏》,请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示例: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到赵庄看社
1
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2.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还写了哪些事?请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明确: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所举的四字词,只要能概括大意即可。)
3.除了“看社戏”之外,还写了哪些活动?
明确: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给我吃。(戏后余波)
4.“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相关情节,并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 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 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②表现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双喜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品味语言,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1.请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的语段,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简洁干净,生动传神的特点。
答案示例:左右都是碧绿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远山;朦胧在水气里的月
2
色;水面前“仙山楼阁”般的戏台;“大白鱼”似的航船……简洁干净,生动传神的语言营造出无限美好的意境,引人憧憬,令人神往。
思考??段的写景调动了哪些感官,结合了哪些事物来写的?
答案示例: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嗅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触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视觉;似乎听到歌吹——听觉。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样的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群山的颜色和质感,同时化静为动,从侧面表现出船行得快,将“我”内心的急切之情传达得自然、真切、细腻,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3)“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处描写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答案示例:鲁迅最擅长用看似平常却意蕴丰厚的词语传达难言之情:“渐望见”表明“我”一直遥望着赵庄方向,才有目的地渐近时涌动的喜悦;“似乎听见歌吹”传达出“我”渴盼抵达又不敢相信梦想成真的矛盾复杂的心情;“也许是渔火”则表露出“我”在不确定是否抵达赵庄时略显失落又仍怀期许的复杂感受。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措辞,将没看过社戏的城里孩子对看社戏的渴盼之状描摹得及其精准细腻,读来感同身受。
2.请结合文本说说“我”看戏前后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作者写“月夜行船”和“月下归航”时对环境、景物的描写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还是匠心独运的设计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