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各方面相似的现象。 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基因: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主要是DNA)片段,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控制同一单位性状的基因 基因型: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表现型: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现的性状
纯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纯合体 杂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杂合体 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得到杂交一代,F1所表现出的其中一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另一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分离定律:是指一对遗传因子在杂合状态时互不污染,保持独立性;F1代在形成配子时,又按原样各自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在一般情况下,配子的分离比是1:1,F2代的基因型比为1:2:1,F2代的表型分离比为3:1。
自由组合定律则表述了两对或多对遗传因子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立性,互不污染的情形;在形成配子时,同一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独立遗传。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则自由组合。对于双因子杂交试验而言,F1代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F2代基因型比为(1:2:1)2,F2代表型分离比为(3:1)2。
条件显性: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显性可以从一种性状表现变为另一种性状表现,这种现象称为条件显性。
多因一效:多对基因共同控制一种性状的表达和发育称为多因一效。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影响若干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
完全显性:两个不同的遗传因子同时存在时,其中只有一个的表型效应得以完全表现。 不完全显性:杂合体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也叫并显性
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 隐性致死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状态有致死效应。
显性致死基因:在杂合状态即表现致死作用,致死作用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 复等位基因:指在种群中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存在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
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对一种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的互作方式称为上位作用。(遮盖者称为上位基因,被遮盖者称为下位基因)
显性上位:上位作用由显性基因引起,称为显性上位作用
隐性上位: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作用,称为隐性上位作用
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基因。这种基因互作称为抑制作用
叠加作用:显性基因的作用相同,但并不表现累加的效应,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就能表现显性性状。这种基因互作称为叠加作用或重叠作用。
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 两种显性基因均不存在时又表现第三种性状的基因互作称为积加作用。 连锁:是指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完全连锁:减数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对应片段的交换,双基因杂合子只产生两种亲组合配子,这种连锁遗传称为完全连锁。
不完全连锁:两个连锁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称为不完全连锁。
连锁互换定律:是指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联合在一起伴同遗传的频率大于重新组合的频率,重组体或重组子的产生是由于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局部交换。
重组值(RF) = 重组型配子 /(亲组型配子 + 重组型配子)。
交换值:指染色单体上两个连锁基因间发生交换的次数与总配子数的比率。 图距:是指两个基因在染色体图上距离的数量单位。 三点测交:是三基因杂合体与三隐纯合体杂交。
双交换:即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同时发生两次单交换的现象。
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是一组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的线形排列的基因群。
家(系)谱:是指用来表示祖先或血缘关系的格式。
性别决定:生物在遗传物质和各种环境因子的调控下,决定了性别。 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GSD类型(遗传型性别决定类型):指子代的性别通过受精作用来决定的一种机制,它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性指数 : 性染色体(X)与常染色体组数(A)的比值。
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或性连锁遗传。
Y连锁遗传:存在于Y 染色体非配对区段上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只随Y 染色体而传递,表现出限雄遗传现象,也称Y连锁遗传;
X连锁基因: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域的基因称为X连锁基因。
Y连锁基因:位于Y染色体非同源区域的基因称为Y连锁基因。
性别分化(sex differentiation)是指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雄性或雌性性状发育的过程。
性反转:即个体从原来的性别转变为相对应的另一性别的现象。
转化:指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组合到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感受态:指受体菌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只发生在细胞生长周期的某一阶段。
同源重组又称普遍性重组,是指联会(配对)的DNA同源序列之间相互交换对等部分的过程。
位点专一性重组:是发生在原核生物中特殊序列对之间的重组过程,也被称为保守性重组。是指在原核生物中依赖小范围同源序列的联会,发生于短同源区域或特定的碱基序列之间的切割、连接反应。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是指基因组中可以从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进而影响到与之相关基因功能的遗传因子。
异常重组:是指发生在彼此同源性很小或者没有同源性DNA序列之间的一种遗传重组。 缺失: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所携带基因一起丢失的现象。 重复: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出现两份或两份以上的现象。 倒位:染色体某一区段的正常顺序颠倒了。
易位:染色体的一个区段转移到非同源的另一条染色体上所引起的染色体重排。 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一个正常配子所含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同源多倍体:是指多倍体中所有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 多倍体:三倍体和三倍体以上的整倍体统称为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是指多倍体中的染色体组来源于不同的物种。 亚倍体:体细胞中少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称为亚倍体。 超倍体:指体细胞中多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
三体:体细胞中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称为三体(2n+1)。 突变:指DNA结构的可遗传的永久性改变。 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一个座位内遗传物质的变化。
突变率:指在一个世代中或其他规定的单位时间内,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细胞发生某一突变的概率。
同义突变:改变后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同一氨基酸的突变。
错义突变:使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改变为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的突变。 无义突变:使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改变为终止密码子的突变。
核遗传:遗传学上将真核细胞核内染色体和相当于核内染色体的细菌基因组所携带基因的遗传称为核遗传。
细胞质遗传:将细胞质内基因的遗传称为细胞质遗传,也称核外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母系遗传、非孟德尔遗传。
质粒:指存在于细胞中能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的遗传单位。
雄性不育: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雌蕊正常发育,雄蕊发育不正常,花粉败育的现象。
母性影响:指子代的表型不受自身基因型控制,受母亲基因型的影响,其表型同母亲相同的现象,又称母性效应。
质量性状:在群体中显现不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数量性状:在群体中显现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
遗传力:指数量性状遗传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程度的大小,记作h2,是一个群体概念。 近交: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较近个体间的交配,又称为近亲繁殖。 杂交:则指血统或亲缘关系较远个体间的交配。
杂种优势:是指杂交子代在生长、成活、繁殖等能力或生产性能等方面优于双亲平均值的现象。
操纵子:包含几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及紧邻结构基因上游的调控序列的整个核苷酸序列称为操纵子。
衰减作用:操纵子中通过转录的提前终止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称为衰减作用(弱化作用)。
发育过程:是生物进行遗传变异的全过程,以基因组为对象,研究各种生物基因组在发育的不同时空中的基因调控网络,以揭示基因组的DNA序列如何利用输入与输出信息来完成对发育过程的调控。
体细胞全能性:体细胞含有母体细胞的全部遗传信息,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群体:是指一群同种个体所组成的集合。 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基因的集合。
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群体中某种基因的数量与种群中该基因的全部等位基因(包括该基因)的比例。
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群体中某种基因型的数量与种群中该基因的全部等位基因组成的基因型(包括该基因型)的总数之比。
遗传平衡定律:指在一个充分大的Mendel群体中,其个体间进行随机交配,同时,选择、突变、迁移和漂变的作用可忽略不计时,群体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逐代保持不变,基因的频率也逐代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