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诗、书、画、印章等密切结合,增强了图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民族特色。 (2)强调笔墨技巧的运用,追求笔墨趣味。
(3)崇尚水墨写意,重视画家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的抒发,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3.(1)原因:由于它从上层权贵逐渐走向民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形成了一种大众化趋势。
(2)挑战
①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②京剧更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并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
1.(1)字体:甲骨文、小篆、草书、行书。 (2)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①由图画到符号——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②由繁到简——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序列是隶书、楷书。
2.(1)字体: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2)五种主要书法字体的特点:
字体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特点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探究二
1.(1)唐朝的绘画艺术发展非常全面,首创了绘画法度,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反映出唐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2)宋代兴起了文人山水画,并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开始注重意境;北宋文人山水画构图气势宏伟,画风豪放,体现了国家局部统一之后的开阔的心态。南宋的“残山剩水”反映了南宋偏安东南的情况下文人的心情。
两宋时期风俗画迅速发展,成为画坛最大亮点。这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3)明清时期绘画继承宋元画风,艺术风貌不拘成法,风格奇特。反映了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文化的专制等时代特征。
2.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数是象形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 探究三
(1)京剧是以徽调、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演变而成。兼收并蓄是这一艺术形成时期的突出特点。
(2)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舞台上呈现出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3)唱腔基本上为板腔系(有板眼的唱腔,以板、鼓或梆子击节),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锣、铙、钹等打击乐器伴奏。
(4)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多用虚拟式程式动作。
(5)角色主要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和许多分支,较为夸张的脸谱表现出各种角度的人物特点。
6
(6)服装称为“行头”,突出装饰美,式样以明代服装为基础,不同朝代的人物均可穿着,但随身份、年龄、职业而区别。
(7)表演艺术讲究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表演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解题方法探究 典型例题 C
变式训练 C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篆刻及绘画于一体,追求抒情写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A项以民间风情为主,B、D两项不具有这一特点。]
【知识链接】
中国书法和绘画发展的基本脉络
1.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大致分为七个阶段。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我国汉字形体演变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汉字形体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B.汉字形体演变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C.商代文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D.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2.下列关于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怀素大草千字文 ②甲骨文 ③秦始皇诏铭 ④王羲之书法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7
3.
日本书法家正在绍兴兰亭参加仿古曲水流觞的雅趣活动
2009年3月29日下午,第二十五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在书法之乡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为期10天的书法节,通过“兰亭讲坛”、“兰亭展览”、“兰亭收藏”等系列活动实现了兰亭的文化传承。由此可以看出此项活动与下列哪位书法家有关(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4.2009年10月25日第三届中国民间艺人节在杭州完美闭幕。下列是本届民间艺人节上的两幅作品。它们反映的风格是( )
陕西的马勺脸谱 黑龙江“鱼皮贴画” A.文人意趣 B.宫廷生活 C.民间风情 D.战争风云
5.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
①毛笔、纸张 ②一叠印刷的书籍 ③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王羲之的《兰亭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
6.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画风貌的是( )
A B
C D
7.电影《梅兰芳》真情演绎了国剧大师、绝世名伶梅兰芳先生的传奇人生。下面有关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
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8.
8
中国古代戏剧独树一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右图所反映的戏剧是( ) A.昆曲 B.元杂剧 C.京剧 D.黄梅戏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二 《墨梅图》
请回答:
(1)上述两幅作品分别属于何种绘画类型?作者分别是谁?
(2)通过《清明上河图》,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
(3)图二的绘画有哪些特点?除此作品外还有哪些流传后世的精品之作?
【参考答案】
1.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并非是最古老的文字。]
2.B [怀素是唐朝书法家,甲骨文出现在商朝,秦始皇时期采用的是小篆,王羲之生活在东晋。] 3.A 4.C
5.D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印刷的书籍”至少是隋朝以后,《洛神赋图》和王羲之的《兰亭序》都是东晋时期的。]
6.A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以形传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A项是王冕的《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B、C、D三项分别是陶画、民间年画和风俗画。]
7.C
8.C [京剧中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的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9.(1)图一属于风俗画,作者是北宋的张择端。图二属于文人画(写意画),作者是元代的王冕。 (2)图一体现了北宋都城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历史事实。
(3)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作品: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拓展提升】
9
京剧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1.形成
(1)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2.发展
(1)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同光十三绝”是指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
(2)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 (3)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3.京剧的主要艺术特色
10
(1)虚拟化: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表现手法上体现虚拟性或写意性,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具体表现在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和舞台行动等方面。
(2)综合性:京剧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都有所体现,并且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3)脸谱化:京剧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并根据不同的脸谱勾画,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4)故事性:京剧大多以历史故事为依托进行编演,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并赋予其深刻的寓意,起到一定的教育或启迪的作用。
(5)程式化:京剧表演的过程和形式都已形成许多规范化、固定化的东西,即所谓程式。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