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王峰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14期
【摘要】 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科技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崇尚创新已成潮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大众创新的大时代里,作为“守旧”的学科,历史教学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我尝试结合自己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师自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现代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来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现代教学模式 开放式课堂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核心要务。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尝试着谈谈自己看法。
一.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提出培养创新能力的缘由
前不久,在一次试卷讲评中,我将选择题答案抄在黑板上时抄错了一道题的答案,但在整个讲评的过程中却没有学生对这道题提出质疑。这一情况说明很多學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主见、缺乏自主精神、过分依赖老师和标准答案、学习能力欠缺。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
1、我们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完成知识性任务。忽视学生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德育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堂教学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2、我们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和上课过程中,往往单纯地考虑应该如何教,基本上忽视了学生该如何学的问题。这种教学设计往往转变为学生“要他学”而忽视了培养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我要学”和“我要如何学”的思维。
3、我们课堂教学成为机械的完成预先设计的教案的过程。一节课中教师始终是课堂舞台的表演者,大部分学生则成为观众。
传统的历史教学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为考而学,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无法释放,很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观察力的培养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基本前提。在新的历史教学大纲中有不少可供观察并仔细推敲的地方。比如说大量的插图,其中就有许多隐藏的信息有待于师生共同去挖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历史对象,让他们通过“观”到表面现象,“观”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讲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建筑特点时,就应着力让学生观察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和教材中所提及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在了解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建筑图片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回答以下问题:“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建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为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原始聚落的人在建设上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然后就有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想法往往是五花八门的,很多想法我们老师根本就无法想到。于是,整堂课就在热情高涨中完成。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提出与教材和老师结论不同的观点。如讲到对拿破仑的评价,教材中说功过参半,有几个学生就提出质疑:认为拿破仑过大于功,因为他四处征战,耗费大量国力,最终没能保住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这个过失是其功绩所无法弥补的。这个学生的结论是出于他的生活和知识认知,虽片面但也有合理之处,我们应该予以鼓励。鼓励学生去思考,并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灵感,不失时机将其延伸为思维的过程,拓展为创造能力。鼓励置疑还要致力于学生之间相互开放,以群体的智慧,合作的方式,集体的创造力,在撞击中相互启悟,交相开拓。
在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历史教师要加倍珍视和保护学生的创见能力,即学生在教师持之以恒的培养、引导和长期严格要求下对历史事物进行独立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能力。对此教师不仅切忌横加责难,以防伤害学生的兴趣,而且应该予以加倍珍视、保护和鼓励,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然后分析其思维中的合理因素,纠正其中片面化或绝对化的偏差。我们必须认识到:创见不易,积点不难,有了渐变,才会质变。 四.教师观念的转变―――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自教师的教育与引导。“00后”的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求知欲强,见多识广,参与意识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文本,而
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今天的历史教师不应是固守历史学科狭隘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应是知识非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满独创和灵气的復合型教师。 五、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的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打破历史的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使之保持热烈、持久的思维状态,以获得最佳思维效果。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教学中我注意抓住重点、难点,设疑、启发、引导学生排疑破难,并诱导他们开拓新思路,唤起学生的创新的意识。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首先依据课前提示,出示问题:1.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什么?2.从哪些史实表现出来。学生思考讨论中抓住了课文的关键词:“探索”、“曲折”、“前进”。整理史实后得出结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虽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前进仍是主题。这样一来,学生各抒已见,积极参与,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又真正焕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2] 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3] 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