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问题及对策
田锦程1,仇兴雷1,籍 元2
【摘 要】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高校开始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以期更全面地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实行过程中,存在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协作配合不够,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不太明显,学生对学业导师的期望值高于现实表现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精准定位,明确职责;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加强交流,相互协作;积极学习,提高素养。
【期刊名称】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年(卷),期】2016(000)035 【总页数】2
【关键词】学业导师;辅导员;本科生培养
一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背景及意义
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随之而来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在学生培养与师资配备方面的共性体现有,其一,师资力量满足不了大量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需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学生。其二,一名辅导员对应数量庞大的学生时,其在辅导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其三,绝大多数辅导员对所辅导学生的专业知识不了解,在大学生科研及学业规划方面很难做到针对性地高效指导。所以组织优秀专业课老师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在对学生个性化指导、激发学习热情和提高学术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借鉴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国内部分高校开始施行本科
生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是指在教学科研岗的受聘为对本科生的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负有指导责任的专业老师。一方面,学业导师在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制定和实施学业规划以及在专业学习和科研方面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在对学生思想及人格教育、学风建设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帮扶等方面和辅导员协作配合双管齐下,相互弥补,以达到更好地教育培养效果。
二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学业导师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很多方面仍存在问题。首先,从学业导师本身来讲,一名导师仍然对应辅导较多学生,少则十余名,多则三四十名,学业导师同时作为任课教师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再加上本科生学业导师作为一种新兴的职务,任课教师对其职责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次,从辅导员来讲,辅导员与导师之间合作不够密切,即使在制度上有规范,但是在工作实践中,目前教难实现。第一,学工条线与教学条线分属学校不同部门考核管理,即使在同一个学院,一般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也是各负其责。第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学历一般为硕士研究生,而学业导师的学识、阅历、年龄都一般更高,他们在提出建议、意见、要求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合适的方法,这就造成部分辅导员不愿积极主动的与学业导师沟通协调。
三 完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策略分析
(一) 精准定位,明确职责
学业导师应在把握本科生培养这一主线的前提下,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注重
发挥关键职能,完成任课老师、辅导员工作职能之外的学生培养工作,尽量避免与高校其他行政或服务部门的职能重叠,例如团委、心理中心、就业中心等,以免浪费了本不富裕的教师资源。
1.指导专业学习,制定学业规划。学业导师遴选自优秀的任课教师,首先要发挥专长,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从选课开始,帮助学生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介绍专业方面的最新动态、学习理论和实务的新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科偏好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发展目标、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帮助学生确立出国留学、考研、就业或创业的发展目标。指导和督促学生实施学业规划,落实学业计划。 2.积极引导科研,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学业导师则是引导、培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合适的人选,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等。此外还可以将自己主持或参与的课题介绍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在创新实践中锻炼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树立正确人格,提高综合素养。创新能力是个体的一种创造力,它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而是与每个人的人格特征紧密相联。一般来说,对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都具有优秀的人格特征,其中坚定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尤为重要。学业导师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本科生与学业导师关系密切,学业导师毫无疑问会慢慢变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素养、有创新精神、有担当、有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