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来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但是,我们在庆幸课堂教学改革取得进展之时,仍然需要反思现今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的一些模糊的、片面的认识。现就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用课件教学就是创新课
用课件进行教学是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它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变难为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有的教师没有选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没有讲求时效性,以致不宜用时偏用,宜少用时反而多用。像有的创新课上,如果把课件全部去掉,他的这节课内容就接近于“0”,因为这节课教师只是把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变成了操作鼠标,学生的主要活动变成了看屏幕,画面频频变换,学生目不暇接,而思维却处于休眠状态。还有的课上,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问题也要做成三维动画,随时随地可取的实物也要用课件模拟。连一句教学概念也用微机呈现出来??这种教学法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而已,这种改革只不过由过去的“人灌”、“口灌”,变成了“电灌”、“机灌”而已,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能算创新课?
二、由学生质疑就是创新课
我听过许多“创新”公开课,执教老师基本上是这样开课的:激趣导入,展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或是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就围绕这些问题或学生最想知道的学习新课,人们称之为“引导——发现”或“质疑——解惑”模式。即使课文、学生或教师根本不同,也一律生搬硬套,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以显示对老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彻底革命和创新的教学观。而曾经被视为常规武器的教师提问以及其他指令非但风光不再,甚至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老师们避之唯恐不及,生怕有牵着学生走、观念陈就、无创新思想之嫌。尤其是公开课或者观摩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最想知道的要么与教案一致,要么就是学生预习时已经知道的,要么提出的问题
不着边际,脱离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表面上,让学生提出问题,以学定教,可突出学生主体,究其实,在不少教师的课里仅仅是一种摆设,是对时髦的追求和作秀。
三、有小组讨论就是创新课
综观许多创新公开课,都少不了“小组讨论”这一热闹非凡的场面:教师提出问题后不曾留给学生片刻独立思考的时间,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做好记录??全体学生也立即行动,纷纷“议论”不止。猛一看真像那么一回事,学生积极参与,情绪高涨;仔细听,便觉得有些不顺耳,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惟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讨论流于形式;再一想,更觉得有的问题的确没有必要用到“小组讨论”。有些绝大部分学生就能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教师非得设计成小组讨论后才能解决,以显示好像是创新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向人们展示:这就是创新课!瞧,学生的情绪多么高涨啊!学生的参与性多么强啊!这是创新课吗?
四、有课本不用就是创新课
我多次听取的创新示范课,除了语文外,其他如数学、社会、自然、思想品德等科目,有的授课教师几乎没让学生翻一下课本。像教学数学概念,教师用课件讲完了,学生连在哪一页都不知道,课下学生怎么去温习呢?如果创新课真是如此,那么只要有一本教案就行了,还让学生拿课本干什么?不也太开放了吗?就连语文的阅读教学,学生读的也很少,他又怎能去求理悟道呢? 五、多鼓励赞赏就是创新课
当前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生的情感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多鼓励、多赞赏、多给自己的学生“戴高帽”等等。于是所有的示范课上,不论问题是否有挑战性,只要学生发言,教师总是面带微笑,不是说“好极了”,就是说“棒极了、很聪明、你真行”,再让学生很有节奏的拍起小手助兴等。其实这样下去,表扬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有些学生反而觉得自己想一点说一句就可以获得超值得嘉奖,久而久之,思想就会产生惰性。应赞赏时当赞赏,如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解题思路等;应鼓励时当鼓励,如有的学生虽然发了言,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