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24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要闻汇集:“地摊经济”放活力 百姓生活有福音
在2024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活力。这一提议将“地摊经济”再次推向热点话题。
长期以来,地摊似乎阻碍了文明城市的创建,于是城管驱赶之,但底层百姓依赖之,平民百姓热爱之。在百姓事无小事、人民利益至上的当下,如何管理好“地摊经济”,使其发挥出巨大潜力,绝不是“禁”和“堵”能够替代的。
地摊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在文明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禁而不绝,还是在实体店布满大街小巷的环境中赶而不止,亦或是互联网购物如此便利的背景下亦深受欢迎,都表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满足万千大众的生活需求。换言之,小商小贩摆地摊是存在即合理。既然“禁”“堵”不是治方良药,那么新时代下让“地摊经济”释放活力,是当前为平民百姓创造福音的有力抓手。
其实,早在2016年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个别城市,夏天不让农民拉西瓜的小板车进城,说是影响城市清洁”这一现象,便提出“政府难道就没有解决清洁问题的办法吗?”的质疑,同时强调,政府必须要提高规划、管理能力,决不能光图省事而“一禁了之”。现如今,一些地方推出相应政策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
3月15日,成都市发布了《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其中明确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和经营者在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工作等前提下,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等。
陕西省于3月24日也发文表示:在疫情期间,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要坚持柔性执法,在不影响行人的情况下,允许在居民居住集中区开辟临时摊点摊区,允许流动商贩在一定时间和区域经营。
“地摊经济”的活力能否更好的释放出来,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能力,也决定了疫情当下经济复苏的速度。针对摆地摊影响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等一列的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因地制宜,制定详细的规范,积极引导,并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应根据地域情况,分类划定禁摊区、限摊区、开放区,明确不同区域管理标准,对“地摊经济”实行分类管理。释放“地摊经济”活力,才能真正丰富百姓生活,激活市场活力,让一方土有烟火,让一座城有温度。
【篇二】2024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要闻汇集:点亮“夜经济”的发展“明灯”
灯光下的网络主播、街巷中奔忙的外卖小哥、城市里穿行的网约车司机……在0和1织就的互联网世界里,看不见的“夜经济”正在蓬勃生长。信息化、大数据科技催生一批新业态、新职业,也给“夜经济”注入完全不同的内涵。以淘宝为例,为“迎合”人们夜间“剁手”的消费需求,淘宝夜间直播日益火爆,主播、经纪人、场景包装师、直播讲师等因直播而兴起的职业就多达数十种。然而辉煌灯火的背后,“夜经济”想要有序发展,还需要政府和商家点亮这几盏“灯”。
点亮“供给侧改革”之灯。当前,多数城市的夜间消费项目还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有些地区的夜间活动低端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夜市相似度极高,食物简陋、品牌单一,缺少特色;不少灯光盲目“以亮取胜”,缺乏艺术感的照明无法带来美感,甚至会损害大众的审美。“夜经济”在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城市夜间经济更多还是以餐饮、购物为主,夜间消费供给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顺应消费者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的项目和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升级的夜间消费需求。
点亮“地域差异”之灯。“夜经济”在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成长“土壤”。如果不分地域照搬照抄,那也会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例如,某北方城市向南方“取经”,把足疗保健等内容“照搬”过来,而当地百姓并没有这一消费传统,根本不会买账。再如,有的城市打造夜间消费商圈,一味追求“高大上”,脱离当地百姓实际消费水平,人们也不会欢迎。因此,“夜经济”应充分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利用好本地优势文化资源,发展综合项目,让人们在每个城市的夜晚都能看到“不一样的烟火”。
点亮“服务保障”之灯。“夜经济”,不能仅仅为了促进消费,更多应该放在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延伸、提升上。发展“夜经济”,城市管理也在面临“重重考验”。经营场所如何规划?夜间出行问题如何解决?夜间安全保障是否到位?……一道道考题面前,各个城市正在做出探索。济南部分公共卫生间延时开放,加强保洁、垃圾收运作业管理;北京延长部分地铁路线运行时间,长沙依托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大幅降低刑事案件和扒窃案件发生率。当然,服务保障没有“休止符”,夜间经济经营者也希望政府能加大“放管服”力度,为“夜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夜经济”以人间烟火点亮了城市发展,但要让“夜经济”一直“亮下去”,从根本上说还应贯彻“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让坐红眼航班的人能顺利打上车,让夜班工作者能轻松找到一碗小面,这才是“夜经济”应该有的民生温度。
【篇三】2024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要闻汇集:“三支一扶”十五年 青春在基层挥洒
青春从这里启航。在大山深处、在贫困地区、在偏远农村,有一支近40万人的“三支一扶”队伍扎根基层就业,用专业知识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
2024年是国家启动“三支一扶”计划的第十五年。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部署,今年又将有3.2万名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工作,在广阔天地挥洒青春。
一、吃得苦留得住基层历练成“大树”
赵少辉是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土生土长的瑶族人。从“三支一扶”人员到必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十多年扎根基层的历练使他成长为建设家乡的带头人。
“小时候家住在离县城70多公里的瑶山里。连看个感冒都要先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来到镇里,再搭公交车才能到县城。父亲从小就要我们好好读书,要送我们出去上大学。”赵少辉说,他是村小组走出去的第一个本科生。
飞出去的“金凤凰”再飞回“山坳坳”,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2008年,赵少辉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回到了家乡。
他坦言,当年“三支一扶”每月800元工作生活补贴和意外险连养活自己都有点困难,而必背镇一下雨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和塌方,各方面条件和大城市比有很大落差。
“但镇上很多老干部都来开导我,说他们当年就几十块钱也这样干过来了,我爸也告诉我年轻人不要怕苦,要坚持。”赵少辉在各种鼓励下,坚持了半年,2009年跟着老干部在汛期做逐家逐户排查,做说服转移工作,结果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这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认识。
扎根基层、建设家乡。经历两年锻炼,赵少辉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
摸索代种代养代销模式促贫困户脱贫,帮五保户解决住房难题……十多年来,赵少辉常常以“为群众做了点事”而开心。现在,身为必背镇镇长的他整天琢磨如何用好当地的茶叶、辣椒等资源谋发展,要带领一方百姓过上好日子。
赵少辉的经历画出了“三支一扶”人员的群体像。人社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负责人表示,“三支一扶”人员在基层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不少人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或行业带头人。
该负责人说,通过“三支一扶”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校毕业生认识到基层同样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近年来报名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人数逐年增多,印证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观念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