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一切社会变化都要用劳动实践活动引起的 生产力、分工、交往的变化来解释,劳动实
践活动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地质、 水文等等条件。人体。需要和劳动”是马克思对唯物
史观的高度概括。它阐明了 人为什么要劳动;为什么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
关系和人的变化的 动力。
可见,“边注2”是马克思对自己唯物史观形成历程及其核心内容的完整概 括。这样
的概括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中只此一处,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边注 2”的内容在“边
注12、13 ”中得到重复,这更加说明马克思非常看重其中的思 想。
第二,“边注2”具有费尔巴哈章写作提纲的性质。马克思的研究过程是从 寻求人的
解放途径开始,经过对人作为个人的理解,形成唯物史观。费尔巴哈章 的写作把这一顺序
颠倒过来。他几次指出,有生命的人从事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活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
提。(参见第518 — 519、525、531、544页)在费尔巴 哈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在从已经
写好的章节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以外,专门为这一 章加写了若干自然段,着重阐述作为费尔
巴哈批判的理论依据的唯物史观,并把 它们放在该章的前部。加写的这些自然段,可以说
就是从论述人的生理特性和自 然条件决定了他必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开始的,具体体现了
生产活动是历史的第 一个前提。(参见第516 — 519页)接下来他们指出,生产力决定
了人们的分工, 分工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现实本质;劳动实践活动
推动了 生产力从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人本身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迭;社会
发展的价值指向是人的解放。费尔巴哈章的这种“劳动生产活动一个人一人的解 放”的逻
辑结构,显然是从“边注 2 ”的“人的解放一个人一劳动生产活动”的 顺序颠倒而来。
对“边注2 ”及其他相关“边注”的分析,基本结论是:这些“边注”告诉 我们马
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本文两 次提到马克思的
这段话:“由于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 (世俗
世界在费尔巴哈那里仍然不过是些词句),在德国理论面前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 费尔巴
哈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 ?这个问
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 (17)这是马克思对自
己创建唯物史观历程的描述,它的宝贵价值毋庸置疑。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段话 中,马克
思对他是怎样沿着这条道路走向唯物主义世界观即唯物史观的,以及这
一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特征、核心观点是什么,语焉不详。“边注 2”则为我们消
除了这一遗憾:费尔巴哈确立了“人”的地位;施蒂纳揭露了费尔巴哈的“人” 的抽象
性;马克思受施蒂纳的启发,在自己以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社会关 系总和的“个
人”概念。到此为止,马克思仍没有揭示自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秘密,秘密是接下来说
的“地质、水文等等条件。人体。需要和劳动。”地质、 水文等条件,人体的生理特性,
决定了人必须从事生产劳动,劳动产品满足了人 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
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 需要而用的工具(即劳动产品)又引起新的需
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 史活动,因为新的需要会推动人们筹划、实施新的
劳动实践活动。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便是历史。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谓历史是“人改变环
境,被改变了的环境 改变人”。至于人头脑中的宗教幻想从何而来,唯物史观提供了答
案:它是历史 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社会关系造成的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
由以上结论还可以得出几点具体的认识:第一,了解唯物史观形成史,绕不
开施蒂纳这个中间环节。第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劳动实 践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一些人由此指责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及其他资产阶级哲学 家一样,是独断地对人的类本质作了指定。此说无疑难以成立。“地质、水文等 等条件。人体”包含着马克思从自然科学角度对“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论证。
第三,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不完全符合马克 思的本
意。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或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劳动生产活动。生产 力、生产关系以
及全部上层建筑的性质与变化,都要用劳动生产活动加以解释。
第四,马克思探索唯物史观,旨在寻找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唯物史观内在地具 有价值维
度,它是马克思找到的人类通往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