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 21课《桃花源记》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 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生活幸福恬适)(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环境优美)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安居乐业)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与外人间隔。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与下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呼应
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8分别概括文章二,三段的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 (二)渔人进入桃花源及见到的景象 (三)渔人在桃花源的生活经历。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9.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 桃花源中的生活幸福祥和,外界战争连连,他们不被打扰也不愿和世人交往,也为渔人再寻桃花源埋下伏笔。
10、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
①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②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③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1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假的地方,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找不到的。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12、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于?为什么? 不多余。①再次点明作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②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同时委婉的表达了惋惜之情,增强表达效果 。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①再次点明作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②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同时委婉的表达了惋惜之情,增强表达效果 。 15、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①环境方面(优美);②物质方面(富足)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④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16、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7、本中侧面描写桃花源不易为外人所发现的句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18、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9、与“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之句,本文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0、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奇境”,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渔人向桃花源人介绍的是秦末以来的黑暗社会的现状,引起了桃源人的叹惋。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理想生活的赞美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同时为下文“不足外人道也”作铺垫。
22、请你分析一下太守和刘子骥求访桃花源各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他们后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的原因又是什么? ①太守用桃花源换取功名,赚一己之私;刘子骥一睹仙踪,心向往已久。②桃花源并不存在,只是作者的一种理想,
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愿望,桃花源已成为美的代名词。 29、.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一种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理想是从哪些具体描写中体现出来的?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30、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 31、“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32、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豁然开朗
3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3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林 做客桃林 辞别桃林 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铭”作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本文中的“_名__”、“_灵__”、“_馨_”等字就属同韵。 2、本文先以“山”、“水”喻陋室,以“仙”、“龙”喻室主,运用类比手法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本文通过对居室周围环境和来往客人、陋室主人日常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德馨”的内涵(有补充),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作者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以君子自况,安贫乐道的高雅情趣,与开头的_惟吾德馨_遥相呼应。
5、本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借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自己的高尚节操。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包含两层意思:①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陋室②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添了光彩。
7、具体分析陋室不陋表现在哪些方面?三方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清幽雅致,反映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反映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8、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以诸葛庐和子云亭比“陋室”,以诸葛和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最后一句,运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呼应,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9、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10、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陋室特征:雅。
1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2、请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写景句的妙处。运用对偶的修辞,“上”“入”二字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居室环境的清幽、恬静,雅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爱莲说》 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雕刻家把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上有何作用?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 24课《大道之行也》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本文从三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①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5课《杜甫诗三首》 《望岳》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雄伟的特点。 3.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4.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参天耸立。 5.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 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7.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8.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9.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凌”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13.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①写景富有层次。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春望》 1、“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 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残破凄凉 3、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却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在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沉。
4、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首联写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写长安城破败萧条的景象,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 6、颔联寄情于物,运用了 对偶、拟人 的修辞,表达诗人忧国思家,悲切之感。
7、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本文以“望”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亲悲己之情。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写到草木花鸟。
9、诗的前两句中“国破”与哪一历史事实有关?诗人望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安史之乱、望见了经历战乱后长安荒凉杂草丛生的景象 10、《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
强烈思念。
1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1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1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1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1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17、《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春望》一诗的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19、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20、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2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2、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24、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②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③ “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④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⑤“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石壕吏》 1、《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2、 “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加重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吏横蛮气势,并为老妇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含蓄地表现了老妇被捉,百姓实在灾难深重。 5、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 6、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7、“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写三男全被征 ②家中情况 ③老妇自请服役 八年级文言文重点句 《桃花源记》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