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训练(一)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
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 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耕作”“栽培”“养育”等词语可知,中国文化应源于中国社会生产从采集和渔猎进入了耕作和驯养时期,这应该开始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故选A项。
2.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
A.阶级矛盾变尖锐 C.开始出现分封制
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D.具有浓厚血缘色彩
解析:选D。据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可知,“小康”之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小康”之世的特点,而不是强调历史的倒退,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小康”之世的特点,而不是强调分封制的出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康”之世强调宗法血缘色彩,故D项正确。
3.据《易经》记载,神农氏(炎帝)时期,曾在“日中设市”,“聚天下之货”,使各“交易而退”。材料所载( )
A.为商业研究提供了准确资料 B.对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C.侧面反映出商业的悠久历史 D.说明当时长途贩运比较发达
解析:选C。神话故事无法为商业研究提供准确资料,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记载商业活动的现象,没有采取措施推动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神话传说中记载的商业活动从侧面说明了商业的悠久历史,故C项正确;长途贩运比较发达是在唐朝,故D项错误。
4.“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充分表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等级关系严格
B.世卿世禄
- 1 -
C.神化专制王权 D.家国一体
解析:选A。据材料“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封制等级森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神化王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家国同构,排除D项。
5.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析:选C。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兴起并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荒地被开垦出来,未直接反映井田制的瓦解,且B项只是其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荒地之所以被开垦,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故C项正确;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在春秋时期兴起,但只是其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6.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推知( )
史料出处 《左传·昭公三年》 《战国策》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A.西周时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崩溃 C.郡县制已在春秋战国时出现 D.诸侯兼并战争导致贵族政治解体
解析:选C。材料“晋之别县”“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吴王发九郡”,说明春秋战国出现郡县制,故选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而不是郡国并行制,A项错误;材料“晋”“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表明是东周而不是西周,B项错误;贵族政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D项错误。
7.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秦朝“钱范”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选D。据题干中“‘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可知,“钱范”有利于秦朝提高铸币能力,适应当时大一统后商品经济的需要,故
- 2 -
史料引文 “二宣子曰:‘晋之别县,不惟州。’” “智过言于智伯曰:‘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 选D项。题干未提及秦朝“钱范”与后世钱范的关系,A项错误;B项只是“钱范”本身的作用,非重大的意义,排除;题干未提及“钱范”的形制,且不是最重大的意义,C项错误。
8.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 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
解析:选D。据材料“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可知,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结果,故选D项。西汉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项;诸侯王的利益被削弱,排除B项;汉景帝平定诸侯王的叛乱,没有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项。
9.春秋以前,各君王的外戚都来自一些拥有政治实力的诸侯国。自从秦统一以后,特别是在汉代以后,皇帝的外戚便从其臣民中遴选了。据此推知,汉代的外戚( )
A.始终把持着中央政权 C.擅权根源是皇权专制
B.与三公九卿平起平坐 D.决定历任皇位的更替
解析:选C。据材料“春秋以前,各君王的外戚都来自一些拥有政治实力的诸侯国”“秦统一以后,特别是在汉代以后,皇帝的外戚便从其臣民中遴选了”可知,大一统国家形成后专制皇权加强,皇权专制异化导致外戚干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外戚不一定是中央官员,B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
10.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C.扩大地方权力
B.繁荣思想文化 D.强化大一统
解析:选D。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因此诸侯国的势力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以壮大;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思想文化上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统治。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大一统。故选D项。
11.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打击商业,延缓了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故选C项。汉代实行抑商政策,但“始终”说法过于绝对,A项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