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课后强化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旅游活动中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 C.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游客乱刻、乱画造成的
D.旅游活动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解析:A、B、C项的叙述都有其片面性;旅游活动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对当地人和旅游者均会造成危害。
答案:D
2.旅游地造成生态结构失调,导致环境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建道路、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所致 B.旅游地居民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所致 C.旅游者的触摸、拍照等所致 D.个别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所致
解析:旅游地居民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造成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功能减退。 答案:B
3.20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曾经对古迹泰姬陵进行过一次整修,是因为( ) A.泰姬陵年久失修需重新装饰
B.泰姬陵的许多地方都被游客乱刻乱画,形象不佳
C.泰姬陵的上风向有化工厂排放有害废气,使它受到酸雨危害,面目全非 D.泰姬陵的开放,对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了冲击
解析:泰姬陵是由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大理石受到酸雨的影响而面目全非。 答案:C
4.目前许多地方提出了“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 ) A.旅游活动对动植物的破坏 B.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旅游活动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解析:高强度的旅游活动对旅游景区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了保护旅游资源,许多地方提出了“绿色旅游”的口号。
答案:D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山上“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
无不杳,泉无不吼”,兼有雄、奇、灵、秀等特色。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近年来,来天柱山游览的游客较以前增加了许多,其主要的原因是( ) A.资源价值有了很大的提升 B.市场距离缩短 C.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D.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解析:天柱山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以前来此游览的游客数量很少;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以后,来天柱山游览的游客人数显著增多。
答案:C
6.从2010年的旅游统计资料上看,来天柱山旅游的游客主要来自安徽省内及周边省份,这说明了( )
A.交通距离对客源市场影响较大 B.经济发展状况对客源市场影响较大 C.交通通达度对客源市场影响较大 D.资源价值对客源市场影响较大
解析:到天柱山旅游的游客主要来自本省及周边省份,说明旅游资源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交通距离较大,即使旅游资源的价值再高,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也较小。
答案:A
7.读图,说明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有( )
①距主要客源地较近,交通便利 ②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 ③旅游类型多样 ④旅游资源地域组合好,但集群状况不好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①②
解析:该地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且分布集中,也就是集群状况好。 答案:B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不断升温。结合下图,回答8~9题。
8.布达拉宫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因为其( )
①建筑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②因地制宜,依山而建 ③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 ④具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布达拉宫的建筑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所以称为“明珠”,从图中可看出布达拉宫是依山而建,没有建在山谷中或山间盆地中,没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答案:A
9.每年旅游旺季,西藏布达拉宫每日仅开放6.5小时,接待850位游客,其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不便 C.环境容量限制
B.自然条件限制 D.游客数量不足
解析:西藏布达拉宫环境容量较小,采用限时、限量接待游客的方法,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
答案:C
10.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旅游建设活动是( ) A.在杭州西湖湖畔建设高质量的星级宾馆
B.在建设现代化的首都时,保护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 C.大规模开发陕北窑洞民间旅游资源 D.在寺庙中安装现代化激光照明设施
解析:建设北京时应保护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等旅游资源;西湖湖畔建星级宾馆易造成背景环境的破坏,且与西湖的建筑风格不一致;陕北地区环境容量小,大规模开发窑洞易造成该民间旅游资源的破坏;寺庙中安装激光照明设施与寺庙中安静、祥和、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总体氛围不搭配。
答案:B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晋北的宁武,在黄土高原的深处,在人们以为荒凉无比的地方,竟隐藏着一个神秘异常的佳境。那里有林海、草原、沙漠、冰川、佛洞、悬棺、悬空寺、千年古城。这些完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