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评价艺术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入,课堂评价艺术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但通过一段时间对课程教学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以后,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潮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局面。许多教师在学生自由表达、激烈辩驳的时候,只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或者教师的评价语言简单的就是“好!”“很好!”“很不错!”“你真棒!”……至于好在哪里?需不需要完善?答错的同学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得而知。其结果要么让学生一头雾水,要么使学生盲目自信,要么打消了积极性。于是上课发言的总是那几个,甚至课堂越来越安静了。
如何改变以上的局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如何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要具体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首先,激励语言要具体化、细节化。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的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一次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根据课下注释“日晚倦梳头”意思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梳头。有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觉得‘日晚’是日上三竿的意思。”“敢
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地说:“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早晨起来以后,梳洗打扮。”“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我趁势引导:“究竟是课本对,还是同学说的对呢?我们分组讨论,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大部分同学赞成“日晚”就是日上三竿,有的用温庭筠的《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来证明,有的从诗中的思想感情出发来证明。讨论结束后,我深有感触地说:“是你们让我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后来教学《愚公移山》,同学们对愚公移山的看法各抒己见,合情合理。原来鼓励的效果不同凡响。
第二,鼓励个性张扬。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也为教师、为学校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评价是为被评价者不断地提供动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学生的个性五彩斑斓,在口语表达、朗读、作文中也会体现出来。珍视学生个性的闪光,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挥洒自信,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勇敢地表现自我。一位男同学口头作文《我的初中生活》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的文章、你朗读的语气都反映了一种昂扬的斗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令人佩服。”
另一位女同学的作文《雪中的牵挂》其中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我,我评点:“你的文章就像你的为人,朴实无华,真情自现。”课堂评价不满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要让学生的个性、特长自由发展。
第三,肯定要适度,要指出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说,不能盲目的肯定,激励,要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可以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终于发言了,“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下次声音能大点吗?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这样既给学生信心,又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巧妙地指出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既准确地传授,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