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作者:冯旭霞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5年第2期

冯旭霞

[摘要]在就业问题成为民生之本的今天,本被视为天子骄子的高校大学生同样面临就业尴尬,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也是要尽力去解决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入手,从社会、高校、个人三个维度来探讨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难;三雏分析;路径探讨

[作者简介]冯旭霞,广东海洋大学助教(湛江524088)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统计,继2013年700万大学毕业生总数之后,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又创新高,总数将在727万左右,加上往年未就业或再就业的往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不会低于1000万,使得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为雪上加霜,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必定会“有增无减”、“高热不退”。大学生就业问题看似是个人问题,实则是社会问题,教育资本的投入、受教育时间的倾注必定使得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上具有更高的社会期待和更大的心理预期,但是大学生整体素质却和其较高的就业期待是有差距的,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未获得个人层面的应然肯定。而高校毕业生是否就业、就业质量如何意义深远,既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未来、家庭的幸福和美满、高校的长远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三维分析

总体说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挑战依旧。要想真正缓解这一问题,就必须厘清这一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笔者将从社会、高校、个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社会层面

第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校扩招的客观结果。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有更大比例的青年一代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客观上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既具有现实意义,也不能否认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另一方面,放在我国这个人口大国,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激增,高校门槛的降低,使得高校毕业生素质较之前有所下降,而且也不再具有“天之骄子”的社会地位,同时社会可容纳的就业量,对于人才的吸纳能力并没有同比例增长,导致高校毕业生沦为就业问题上的“剩男剩女”。

第二,体制障碍。在告别毕业生定向分配若干年后的今天,较之之前高校毕业生所处的桎梏,如今大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人力资本的自由化程度较高,但是这种自由仅仅是相对的,依然饱受户口和派遣制度所累。大学生想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发展的自由未被剥夺,但是其户口和档案想一并随迁却困难异常,保守的传统思想让很多普通大学生望而却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在户口、档案、派遣制度方面的改革明显滞后,加之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客观上大大限制和约束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第三,供需不平衡。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是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攀升,但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企聘用人员较之前有减无增,政府和事业单位人员精简已成为必然趋势,

同时私营企业数量激增,已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而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则多停留在国企、企事业单位等相对稳定的“铁饭碗”行业,与现实的就业形势也是有出入的。此外,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多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沿用至今的,虽然也有对高校招生进行了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是修修补补,都是治标不治本,即使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也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善。可见,我们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市场对于人才选择的机制本身就存在契合度不够高的问题,供需之间不仅存在着数量上的矛盾、结构性矛盾同样不可小视。

简言之,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一是高等教育所培育的人才与市场上对人才的能力的要求匹配度不够高;二是高校毕业生择业观与当前社会形势存在落差;三是高校扩招势必带来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过于求;四是专业设置不够市场化。

(二)高校层面

第一,培养模式单一。高校扩招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与大众化发展阶段应该同步的是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层次性、系统性,众多的高校喊着“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诸多口号,但是仍然不能摆脱单一的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影响,对于适应社会需求、市场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则往往难以为继甚至是流于形式。同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往往追求数量,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市场认可度不高的专业也坚持扩招,更是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此外,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供过于求”的就业尴尬,与此同时在学历的标志信号和象征功能不再明显的情况下,人才培养质量则显得更为关键,而这个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第二,师资力量不够优化。从教师配备角度讲,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高,多以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但是笔者发现在高校教师中有绝大多数并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往往走着“高校一高校”的职业发展路径,本身工作和社会经验不足,也许满腹经纶但是所讲所学则不够“市场化”,与市场发展要求不完全统一甚至背道而驰,无法满足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是作为一门常设性课程,往往流于形式,高校中存在一种现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主要表现为就业指导课专业性、差异性本该因专业而异,但事实上则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而且高校相关就业服务并不到位,就业指导课并没有形成特定的师资力量,多为辅导员和行政教辅老师兼任,突出表现为“四不足”——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硬件设备不足、场地不足。另外,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流程与操作层面,对于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指导服务则严重不足。

第三,急功近利思想。对于高校长远发展来说办学规模和学校所获得的经费划拨关系较大,但是和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培养质量并没有直接关系。当然,这也和办学规模是量化指标好统计、易操作有关,但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客观上刺激了高校一味扩招。

(三)个人层面

第一,就业信息不灵敏。高校历来被称为“象牙塔”,是社会的缩影,但是高校的学生有绝大多数是需要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这里就存在了一个大学生社会化、市场化的问题。但是目前高校毕业生个人所搜集和掌握到的就业信息有限,就业信息不灵敏,就业信息的传输不通畅。网络作为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线上招聘成为目前择业的热门,但是单位的真实性、可靠性却相对难以保障,使得这一方便、快捷的新媒介在解决和促进大学生就业上所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而传统招聘则显得信息量有限。

第二,传统意识作祟。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带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普通公民思想意识的“进化”,“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遗毒并未根治,演变至现代社会,学生思想倾向于

政府、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或者有意愿成为外企“白骨精”。地域选择上偏向国内一线大城市。传统意识让高校学生思维“短视”,本能地将一些就业单位拒之门外,在就业难的今天无疑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更为普遍。

第三,个人技能与行业岗位需求尚有差距。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相对下降是和高校扩招政策相伴相生的,相对而言我国高等教育“难进好出”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部分高校大学生不仅把大学当作“象牙塔”,更视为“游乐场”和“养老院”,大学的教学还往往以灌输为主,高校大学生大多并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表现为知识面狭窄、专业课学习不精不透、创造性不足而依赖性、惰性有余。并且独生子女或者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更“造就”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不足、缺乏责任感、对自我情绪的调控不当,在生活中也存在少量大学生毕业以后回家长期“待业”,“升级”为“啃老族”,这正是其逃避社会、自信不足的重要表现,对自己严重不负责任。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探讨

(一)社会和政府维度

1.充分利用宏观政策的导向和推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多地呈现出自发性、盲目性,但是鉴于我国的社会制度,政府可以而且应该在配置资源其中包括就业问题上发挥适当作用。而且,社会可以吸纳就业的数量和能力本身就是大学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性因子。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要努力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培育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采取积极手段和措施。如目前业已实施的包括大学生村官政策、“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反响较好,在吸纳就业方面也是可圈可点。但是社会上在这方面的舆论宣传笔者认为还是力度不够,鉴于此应该在社会上加大政策导向上的舆论宣传,创造优惠的政策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从政策上倾斜,从创造较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人手,且可以将到边远地区、到基层某些工作经历作为今后提拔、晋升的硬性优先考量指标。说到底还是需要国家和政府在吸纳就业上搭建更高、更广阔的的平台。

2.破解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大学生就业的自由度有了空前的提高,但是派遣制度和户口、档案等问题依旧是牵绊大学生“自由”择业的重要因素。打破大学生就业体制上的桎梏和障碍,对于提高就业率、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激情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难高热不退的今天破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体制性障碍将是社会上应该全力解决和尽量缓解的重要问题,其中国家在这方面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维度

1.更改和优化人才培养规划。高校是笔者就业问题三维分析中的一方,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主体。如前文所述,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可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家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从理论上是应该一致的,但是事实上人才培养规划往往是固化的,适应性明显不足。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发展趋势,根据规模、层次、体制和机制等长期的发展目标,特别要关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结构、能力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可见,高校应该在本身的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将自己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紧密结合市场的变化、紧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客观上起到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的作用。

2.主动出击,为毕业生搜集就业信息。信息时代条件下,信息“四通八达”,较之前大学生就业信息的选择空间上增大很多,但是和大学生数量的“突飞猛涨”相较,就业信息的搜集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作者:冯旭霞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15年第2期冯旭霞[摘要]在就业问题成为民生之本的今天,本被视为天子骄子的高校大学生同样面临就业尴尬,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也是要尽力去解决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入手,从社会、高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k2x305wjw79ew80o94h77xpo5846y00qz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