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6 变压器
[学习目标] 1.了解变压器的构造及几种常见的变压器,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2.掌握理想变压器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并能用它解决相关问题.3.掌握理想变压器的功率关系,并能推导出原、副线圈的电流关系.
一、变压器的结构与原理
1.变压器的结构:变压器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一个铁芯及两组线圈.两组线圈中的一组与电源相连,称为原线圈,也叫初级线圈;另一组接负载,称为副线圈,也叫次级线圈.
2.变压器工作原理:当变压器的原线圈加上交变电压时,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在铁芯中激发交变的磁通量,交变的磁通量穿过原线圈也穿过副线圈,在原、副线圈中都产生感应电动势. 二、理想变压器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1.理想变压器:理想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电流产生磁场的磁感线都集中在铁芯内,且没有能量损耗. 2.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跟它们的匝数成正比,即=. 三、理想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1.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选填“>”、“<”或“=”)输出功率,即U1I1=U2I2. 2.理想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关系:只有一个副线圈时,=. 四、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
1.电压互感器是一种降压变压器,它的初级并联在高压交流线路上,次级与交流电压表相连. 2.电流互感器是一种升压变压器,它的原线圈串联在被测交流电路中,副线圈与交流电流表相连. [即学即用]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等于两个线圈的匝数之比.( √ ) (2)输入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输出交变电流的电压就越高.( × ) (3)我们在使用质量好的变压器工作时没有能量损失.( × ) (4)理想变压器不能改变交变电流的频率.( √ )
2.一台理想降压变压器从10 kV的线路中降压并提供200 A的负载电流.已知两个线圈的匝数比为40∶1,则副线圈中的输出电压为________,输出功率为________,变压器原线圈中的电流为________. 答案 250 V 50 kW 5 A
U1n1
U2n2
I1n2I2n1
U1n1U1n210×103×1
解析 由=,得U2== V=250 V;由理想变压器功率关系,得P入=
U2n2n140U2I2250×200
P出=U1I1=U2I2=250×200 W=50 kW,同时得I1==3 A=5 A.
U110×10
2024年
一、变压器的原理及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导学探究] 如图1所示,把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套在同一个闭合铁芯上,一个线圈(原线圈)通过开关可以连接到交流电源的两端,另一个线圈(副线圈)连到小灯泡上.连接电路,接通电源,小灯泡能发光.
图1
(1)两个线圈并没有连接,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2)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与学生电源的输出电压相等吗?如果不相等,与什么因素有关? (3)若将原线圈接在恒定的直流电源上小灯泡发光吗?为什么?
答案 (1)当左边线圈加上交流电压时,左边线圈中就有交变电流,它在铁芯中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磁场,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知,在右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右线圈作为电源给小灯泡供电,小灯泡就会发光. ΔΦΔΦ(2)左、右线圈中每一圈上磁通量的变化率都相同,若左边匝数为n1,则U1=E1=n1.若右边匝数为n2,
ΔtΔtΔΦE1n1
则U2=E2=n2,故有=;若忽略左边线圈的电阻则有U1=U电源,这样看来只要n1≠n2,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ΔtE2n2与学生电源的输出电压就不相等.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即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原、副线圈匝数比有关. (3)不发光,因为无法在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知识深化]
1.变压器能改变交变电压、交变电流,但不能改变恒定电压、恒定电流. 2.变压器不能改变交流电的频率与功率. 3.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关系 (1)只有一个副线圈:= (2)有多个副线圈:===…
例1 关于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通有正弦交变电流的原线圈产生的磁通量不变 B.穿过原、副线圈的磁通量在任何时候都不相等 C.穿过副线圈磁通量的变化使得副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 D.原线圈中的电流通过铁芯流到了副线圈 答案 C
解析 通有正弦交变电流的原线圈产生的磁场是变化的,由于面积S不变,故磁通量Φ变化,A错误;因理想变
U1n1
U2n2
U1U2U3n1n2n3
2024年
压器无漏磁,故B错误;由互感现象知C正确;原线圈中的电能转化为磁场能又转化为电能,原、副线圈通过磁场联系在一起,故D错误.
二、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功率关系和电流关系 [导学探究]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什么是理想变压器?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功率有什么关系? (2)根据能量守恒推导只有一个副线圈时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3)根据能量守恒推导有多个副线圈时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答案 (1)理想变压器的理想化条件一般指的是:忽略原、副线圈内阻上的分压,忽略原、副线圈磁通量的差别,忽略变压器自身的能量损耗.所以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即P入=P出. (2)由能量守恒有P入=P出,即U1I1=U2I2. 所以==.
(3)若有多个副线圈,则P1=P2+P3+…, 即U1I1=U2I2+U3I3+…
将U1∶U2∶U3∶…=n1∶n2∶n3∶…代入得
I1U2n2I2U1n1
n1I1=n2I2+n3I3+…
[知识深化] 1.电流关系
(1)只有一个副线圈时,有U1I1=U2I2,得:n1I1=n2I2,即=.
(2)当有多个副线圈时,由I1U1=I2U2+I3U3+……得:n1I1=n2I2+n3I3+……. 2.功率关系
从能量守恒看,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P入=P出.
例2 如图2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2∶1,和均为理想电表,灯泡电阻RL=6 Ω,AB两端电压u1=122sin 100πt(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I1n2I2n1
图2
A.电流频率为100 Hz C.的读数为0.5 A 答案 D
解析 根据u1=122sin 100πt(V)及U=
B.的读数为24 V D.变压器输入功率为6 W
Um
知U1=12 V,f==50 Hz,选项A错误;根据=得U2=U1
2πU2n2n12
ωU1n1n2
1U26
=×12 V=6 V,即的读数为6 V,选项B错误;又I2== A=1 A,即的读数为1 A,选项C错误;根据2RL6
2024年
U 62
P入=P出及P出== W=6 W,选项D正确.
RL6
1.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均为有效值. 2.理想变压器P入=P出.
3.变压器不改变频率,即原、副线圈交变电流频率相等.
三、理想变压器的动态分析 1.电压、电流、功率的制约关系
(1)电压制约:输入电压U1决定输出电压U2,当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一定时,有U2=(2)功率制约:P出决定P入,P出增大,P入增大;P出减小,P入减小;P出为0,P入为0.
(3)电流制约:副线圈中的输出电流I2决定原线圈中的电流I1,当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一定,且输入电压U1确定时,有I1=
22
n1
n2n2U1
. n1
n1n2
n2I2
. n1
2.对理想变压器进行动态分析的两种常见情况
(1)原、副线圈匝数比不变,分析各物理量随负载电阻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的顺序是R→I2→P出→P入
→I1.
(2)负载电阻不变,分析各物理量随匝数比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的顺序是n1、n2→U2→I2→P出→P入
→I1.
例3 (多选)如图3所示,T为理想变压器,电流表、电压表均为理想交流电表.R1、R2为定值电阻,R3为滑动变阻器,L为电感线圈,A、B两点间接正弦交流电,则( )
图3
A.只将滑片P1下移时,电流表示数变小 B.只将滑片P2下移时,电压表示数变大 C.只增大交流电的电压时,电流表示数变大 D.只增大交流电的频率时,电压表示数不变 答案 AC
U22
解析 只将滑片P1下移时,变压器副线圈输出电压U2减小,由U1I1=可知,U1、R不变,I1减小,A正确;只将
R滑片P2下移时,副线圈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U2不变,因此副线圈电路中的电流增大,R1两端的电压增大,R3两端的电压减小,电压表的示数减小,B错误;只增大交流电的电压时,根据变压器的变压比公式可知,副线圈两
2024年
端的电压增大,因此副线圈的电流增大,根据变流比公式可知,原线圈的电流增大,故电流表示数增大,C正确;只增大交流电的频率时,电感线圈的感抗增大,副线圈电路中的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R1两端的电压减小,
R3两端的电压增大,电压表示数增大,D错误.
针对训练 如图4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回路中的输电线的电阻忽略不计.当S闭合时( )
图4
A.电流表A1的读数变大,电流表A2的读数变小 B.电流表A1的读数变大,电流表A2的读数变大 C.电流表A1的读数变小,电流表A2的读数变小 D.电流表A1的读数变小,电流表A2的读数变大 答案 B
解析 当S闭合后,变压器副线圈电路中的总电阻R减小,而输出电压不变.由I2=得I2增大,即电流表A2的读数变大,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变大.由U1I1=U2I2可知,I1变大,即电流表A1的读数也变大,选项B正确. 四、自耦变压器和互感器 1.自耦变压器
铁芯上只绕有一个线圈,如果把整个线圈作为原线圈,副线圈只取线圈的一部分,就可以降低电压,反之则可以升高电压,如图5所示.
U2R
图5
2.互感器
交流电压表和交流电流表都有一定的量度范围,不能直接测量高电压和大电流. 互感器是利用变压器的原理来测量高电压或大电流的仪器.
①电压互感器:实质是降压变压器,可以把高电压变成低电压.(如图6所示)
图6
②电流互感器:实质是升压变压器,可以把大电流变成小电流.(如图7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