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由于甲醛有毒,不能用甲醛浸泡虾仁,故选项错误;
D、霉变的大豆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十分耐热,蒸煮不能将其破坏,能损坏人的肝脏,诱发肝癌等症状,故选项错误。故选A。 4.C 【解析】 【详解】
A.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选项A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③④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选项B正确;
C.④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选项C错误;
D.②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选项D正确。故选C。 5.B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 【详解】
有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2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4个钠原子,反应后有2个碳原子,4个钠原子,12个氧原子,12个氢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则X的化学式为O2,故选B。 6.B 【解析】 【分析】
刚开始时能够使气球膨胀,说明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可以是反应产生了气体,也可以是反应或物质溶于水放热,使密闭容器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但由于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说明应该是放热,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量散失了。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是吸热的,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B、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符合题意;
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球先膨胀,但是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状,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解析】
【详解】
A、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它们的含碳量不同,生铁经锤炼后其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含碳量降低,因此百炼成钢属于化学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指的是只要下功夫,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此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类、油脂的组成元素相同,即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正确; C、煤气具有可燃性,和氧气混合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发现煤气泄漏,应该立刻关闭气阀、打开门窗,正确;
D、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重金属中毒,可喝富含蛋白质的鲜牛奶或豆浆解毒,正确; 故选A。 【点睛】 ; 8.C 【解析】 【详解】
A、高层楼房着火时,容易电路损坏,乘坐电梯容易被困电梯内,发生更大的危险,不符合题意; B、加油站的汽油等都属于易燃物,容易引发火灾,因此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不溶于水,在房间内放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符合题意;
D、久未开启的地窖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会使人窒息死亡,故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先做灯火试验,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灯火实验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解析】 【详解】
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指的是铁元素; 故选:C。 10.D 【解析】 【详解】
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X的活动性最强,Y的硫酸盐溶液不能用Z的容器盛放,说明Z的活动性比Y强,故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正确的是:X Z Y,故选D 考点:金属的活动性
11.B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是离子;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详解】
A、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A不正确; B、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B正确; C、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不是离子,故C不正确;
D、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但是一定是显碱性溶液,故D不正确。故选B。 12.B 【解析】 【分析】
A、H2S、H2、H2O、H2SO4四种物质是由对应的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据此分析。 【详解】
A、对于H2S、H2、H2O、H2SO4四种物质,其每个分子中都含有两个氢原子,故该选项的说法错误; B、铁和锌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缺锌会影响智力发育等,故该选项的说法正确;
C、化学性质相似的两种元素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氦与氖均为惰性气体元素,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故该选项的说法错误; D、铅笔笔芯是由石墨制成的,故该选项的说法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化学式的意义、元素与人体健康、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性质的关系、常见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小于 蒸发溶剂 10m。 【解析】 【详解】
在t2℃时,A曲线的位置在B曲线的上方,所以在t2℃时,物质的溶解度B小于A,故填小于; (2)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当B溶液中含有少量A时,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B,故填蒸发溶剂;
(3)由于在t2℃时,一定量的A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水,可得到mg A晶体(不含结晶水),说明在10 g水中最多溶解mg A,则100 g水中就最多溶解10mg A,即在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10mg ,故
填10m。
14.用锅盖盖灭 二氧化碳 NaHCO3+HCl=NaCl+H2O+CO2↑ 【解析】 【分析】 【详解】
(1)炒菜时油锅着火,常用的灭火方法是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
(2)纯碱能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掰开馒头发现其疏松多孔,其原因是在面发后加入纯碱,与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
(3)碳酸氢钠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15.(1)CaCO3;H2O;(2)改良酸性土壤等;复分解反应;(3) 6CO2+6H2OCO2+Ca(OH)2═CaCO3↓+H2O;Na2CO3+Ca(OH)2=CaCO3↓+2NaOH. 【解析】
解:A、E为氧化物且E为常见的液体,B、D为碱,且B能够转化为D,因此A是二氧化碳,B是氢氧化钙,D为氢氧化钠;C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因此C为碳酸钙,E为水;F为胃酸的主要成分,因此F是盐酸;反应①为光合作用,盐酸反应产生H,H、G为单质,因此G为氧气,H为氢气,代入检验,符合题意,因此:(1)C为碳酸钙,E为水;(2)B是氢氧化钙,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等;反应③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属于复分解反应;(3)反应①是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叶绿素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和葡萄糖,方程式为:6CO2+6H2O
C6H12O6+6O2;反应②是
C6H12O6+6O2;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反应③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OH)
2=CaCO3↓+2NaOH;
16.NaOH(或氢氧化钠) NaOH +HCl=NaCl+H2O 不能 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显无色 【解析】 【详解】
酚酞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酸性条件下显无色。空杯中先摸了无色的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倒入加有酚酞的酸性溶液如稀盐酸,可实现上述实验现象。最终溶液为无色,不能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因为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显无色。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喷过水的小花那面由紫色变成红色,另一半仍为紫色 搅拌、散热 比较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溶解能力) 天平仍保持平衡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详解】
(1)二氧化碳不能使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变红,故观察到的现象是喷过水的小花那面由紫色变成红色,另一半仍为紫色。
(2)稀释浓硫酸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散热。
(3)丙实验是氯化钠在汽油和水中溶解情况,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目的是比较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溶解能力)。
(4)质量守恒定律是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丁实验:实验能充分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是天平仍保持平衡。 【点睛】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质量守恒定律是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18.锥形瓶 将燃着的木条,防止集气瓶口 AD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示,B 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防止集气瓶口
(3)在选择发生装置时,要注意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时,要注意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固体混合加热为固固加热型,则选择A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空气,则选择D装置,故填:AD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 1.71g 1.655 【解析】 【详解】
由于加入硫酸后沉淀质量增加,说明加入的硫酸铜没有完全将氢氧化钡反应完毕,所以加入硫酸后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a点对应的溶液pH>7,而达到质量最大后,继续加入硫酸,导致氢氧化铜被溶解反应,所以固体质量减少量为氢氧化铜的质量,即生成的氢氧化铜的质量为2.82g﹣2.33g=0.49g,而硫酸钡的质量为2.33g
设加入硫酸铜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x
Ba?OH?2+CuSO4=BaSO4?+Cu?OH?2? 23398x233x= 980.49g0.4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