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一项“伟大的工程”。
2.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①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②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③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a.优良传统之一,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 b.二,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概况党的三大优良作风:①理论联系实际;②密切联系群众;
③批评与自我批评。
④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整风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整风运动方针——“惩前瑟后,治病救人。”1942 延安整风运动。
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主要矛盾
1.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2.经济特征——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
五种经济成分: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政治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依旧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4.国内主要矛盾:1949~1953 人民大众vs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1953~1956 工人阶级vs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总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总路线: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三、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
? 按照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
则,把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
?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 高级社,实行土地及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按劳分配;
? 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限制逐步消灭富农。将经济制度与
人的改造相结合,将消灭剥削与改在富农相结合;
2.手工业
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方针:和平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国家赎买,有代价地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
2.工业: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
商业: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3.将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相结合;
4.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学说。
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在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今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五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956 中共八大上 周恩来、陈云提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2.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重要问题: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 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3.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 中共八大 陈云 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20c60s 邓子恢、刘少奇、陈云、邓小平赞成对农村的“包产到户”责任制—
—成为20c70s农村改革的先声。
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坚持的方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含义:在统一的中国境内,以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置自治
机关; ②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是我国各民族在统一的祖国内实行平等的联合,共建社会主义的适当形式;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一项重要制度。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社会主义对外关系
1.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c50s中期提出,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对世界和平事业贡献巨大。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
3.“三个世界”的构想
? 1974年毛泽东提出。“美苏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亚洲(除日本)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 意义: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打破苏联霸权主义
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国的计划,及改善国际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五、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 ?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 四目
①台湾统一于祖国后,处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军政、人事悉委于蒋介石; ②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处,悉由中央政府拨付;
③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须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进行; ④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
第六节 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群众路线,基本内涵
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 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一致,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作性运用, 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机统一结合在一起。
4.独立自主
①基本含义:a.一个国家的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本国,从本
国实际出发,依靠本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
b.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结合,走一条适合本国
国情的正确道路。
②理论基础:毛泽东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思想。
二、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是。
三、专著
《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社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主要矛盾
3、党在社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4、“一国两制”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一、形成背景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历史根据:总结恩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 4.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二、发展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成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开始形成; 2.十二大, 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 3.十三大报告,
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标志: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 4.十四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党章; 5.十五大报告,
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
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全面阐述; 6.十五大,
在党章中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生产力 依据: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客观要求,
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992年“南方谈话”
3.“三个有利于”——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①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矛盾 1.理论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
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国情出发,不能超越;[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
2.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基本路线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①改革的性质:我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作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③特点;具有根本性、广泛性、深刻性; ④判断其是非得失的依据:三个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