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城镇化承载力问题探索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城镇化承载力问题探索

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爆发,许多国际机构、政府组织和学术界相继开展了不同尺度区域承载力的研究,既包括土地、水、矿产等单一要素承载力的评价,也包括资源复合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区域系统承载力的评估。当前,我国已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总量为6.22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6.6%;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总量接近6.5亿,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7.7%,较2009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仍有很大潜力。根据相关研究,2015年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0%,到2024年,城镇人口约有六成;到2030年约占七成。从客观规律和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来看,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按照目前的人口规模来推算,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将有近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这必将从居住、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城镇化率的提高,将导致资源开发与利用强度在持续增大,导致区域系统的快速演化。特别是以城乡转型发展为特征的城乡系统演变及其状态,日益成为协调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决策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正因为如此,只有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才能进一步挖掘和释放我国雄厚的需求潜力。

一、城镇承载力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

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

(一)城镇人口无限膨胀

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偏重主观愿望而忽视地理基础的承载能力。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无限的人口膨胀、无限的扩性建设,最终使城市不堪重负。据有关资料介绍,“十一五”计划将常住人口控制在900万以,可目前实际管理人口总数接近1450万,流动人口1200万。如此高密度的人口,给城市发展、管理、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工作带来巨大压力[1],对城市可承载力构成严峻挑战。近年来,资源“瓶颈”问题凸显,城市发展空间不足,水、电、油、运全面紧。另据资料介绍,建国后城市建成区面积从约20平方公里猛增到160多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也从约20万猛增到约300万。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由于地下水开采过量,曾使大雁塔出现沉降、倾斜,市出现地裂缝10条,形成在地表露出明显的地裂缝总长度约40公里,地裂缝展布围约150平方公里。每到夏季,就会出现水荒,有的地方停水长达一个多月。据2005年初通过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4)》,到2024年时,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人。但是,到目前为止,市的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总和已经超过2200万人。不可否认的是,特定条件下,城市的人口承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目前的

资源供给能力不发生变化,人口无限增长,那么迟早会达到极限。

(二)城市建设过度扩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在“国有”和“集体”这两个相地土坷垃的土地管理体系中,寻找各自发展路径的城市和农村都在扩利用土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不少城镇陷入了土地承载力不足的困境,据测算,按照一些城市现在的发展速度,未来5年将用完2024年的城市用地指标。一些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超出本地财力,盲目扩大城市规模,盲目建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楼等形象工程,大搞绿化、美化、亮化,甚至相互攀比,大大增加了城镇化成本。另外,扩后的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匹配;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发展脱节,就业聚集地与居住区相路甚远;一些城市的地下管网、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道路交通网络不完善,交通堵塞十分严重;城市综合防灾系统建设普遍比较薄弱,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抢险机制不健全。

(三)产业结构相对偏重

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产业结构是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一些城镇虽然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由于历史原因,以造纸、化工、建材等行业为主的产业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产业结构相对偏重,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很高。有的城市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达到6.49公斤;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达到6.35公斤;万元GDP能耗达到1.8吨标准煤,能耗较高。有的城市化工、造纸、

钢铁等重工业的增长幅度高于轻工业的增长幅度,产业结构仍有加重的趋势。一些城市的产业结构演变相对固化,产业结构尚未脱离传统高耗能的产业发展模式;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产业趋同现象普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技术创新能力滞后。从一些城市投资服务业的结构看,房地产、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贸易、住宿餐饮业4项投资合计就占到近90%。而其他服务业投资比重相对偏低,使产业层次提升、结构调优的力度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强。另外,有的城市一些工业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生产设备相对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流动资金缺乏,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污染治理成本较高。

(四)扩容城市就业形势严峻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支撑。城镇承载力是就业岗位的承载力,即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在人口向大城市、中等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绝对不能简单地追求“放下锄头我就是城镇人”的做法。没有工业化的基础,没有就业岗位的支撑,城镇化绝对是不健康的。随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工业化进入资本密集度提高阶段,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加快,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以往降低。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资源集中用于城市建设,而创造的就业机会不足,造成部分城市发展中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面积,但产业并未得到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

二、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城镇化承载力问题探索

提高城市承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新时期现代城市发展

建设的重要容。为有效提升城镇化发展中的承载力,需要从城市承载力预警体系建立、实施主体确立、危机管理方式转变、公众参与机制强化和实施途径顺畅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城市各类活动有序进行。

(一)编制和实施城镇规划,有效配置公共资源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是实现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不足、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纵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从城镇规划入手,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空间资源。

1、认真做好城镇规划工作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从城镇规划入手,要充分认识城镇建设发展规律,寻找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和加强城镇管理的有效对策,改变过去从城镇发展需要出发考虑资源供应的思维模式,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做到没有规划不决策,没有控制性详规不供地,没有批准过的规划不招商,坚决抵制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坚持用规划引导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2、统筹考虑多种发展因素。

要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以及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建立较实用、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以现实环境容量为主要依据的城市复合环境承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城镇化承载力问题探索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城镇化承载力问题探索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爆发,许多国际机构、政府组织和学术界相继开展了不同尺度区域承载力的研究,既包括土地、水、矿产等单一要素承载力的评价,也包括资源复合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区域系统承载力的评估。当前,我国已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总量为6.2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joi026v9v1emx02sb8q8qp2012imx011f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