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地理 历史
(五)比较、变化类 (建议用时:25分钟)
1.《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2.(2024·宿迁一模)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3.(2024·滨州二模)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表明( )
A.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C.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 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4.西汉司马迁自述撰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古希腊希罗多德自述其写作《历史》的目的是“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由此可知,两者的史学思想都( )
A.受各自政治、文化环境影响 B.包涵了强调人伦道德的内容 C.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D.重视记述社会生活方式变迁
5.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此恰当的评价是二者都是进步思想。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历史评价都是主观评说 C.二者都是地主阶级士人
B.二者思想主张作用相同 D.评价置于具体历史时期
6.(2024·济宁二模)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高考 地理 历史
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
7.(2024·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据记载明初“风尚诚朴”,“中产之家,前房必土墙茅盖”。到明代后期,“鄙为寒酸,贫者必用绸绢色衣”“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宋明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C.市民兴起瓦解等级秩序
D.下层民众易染奢靡风气
8.下表反映的是中国主要出口物的数据变化(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农村社会( )
主要出口物 茶叶 蚕丝 大豆 棉花 1871—1873年 1 022 159 公担 37 529 公担 57 506 公担 8 486 公担 1891—1893年 1 055 064 公担 59 946 公担 760 522 公担 290 417 公担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A.市镇经济开始应运而生 B.已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商品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D.商贸型农业成为农村生产主导
9.下面是我国近代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布示意图,这两类企业的主要不同在于( )
A.近代化的程度 C.所有制的形式
B.企业分布的区域 D.对外国经济的态度
10.(2024·江阴高三月考)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
高考 地理 历史
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两则评论都旨在强调( )
A.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历史趋势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11.据统计,1913年英国与法国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为九千六百余万两和五百多万两;到了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下降为四千九百万两和一百五十余万两。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传统大国正在走向衰落 C.西方经济侵略受到华资抵制 D.民族工业处境有所改善
12.(2024·苏州二模)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一改变(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C.遏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缓和了与国民政府的对立
13.下图是某国1927-1936年的一项数据统计。根据此图变化趋势判断该统计是( )
A.美国社会的失业人口 B.苏联工业的产值增长 C.中国大豆的外销总额
D.日本侵华事件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