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 点 集 训 【P286】 一、选择题
1.(2016三湘)1898年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时,意在中学容纳西学;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兼容并包”时,已是对旧式学人和儒学的宽容。这一变化(D)
A.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B.是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 C.反映出西学获得绝对统治地位 D.表明西学东渐下中学渐趋式微
【解析】注意材料的前后比较,不到20年间,中学与西学已是主客易势,D项正确。A、C两项程度用语失当;不要迷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民族资本弱小,达不到决定性作用,B项错误。
2.(2016长郡)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1896—1931)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同时期胡适也说治学应“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说明(C)
A.知识界普遍崇尚理性主义 B.新文化运动片面的批判传统 C.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追求
D.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很大 【解析】民约论体现民主,“相对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体现科学,所以选C。
3.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道:“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些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据此,陈独秀强调(C)
A.清除专制的思想根基实为前提 B.民主共和政体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C.思想革命比政治革命应更为彻底 D.封建伦理是共和政治的主要障碍
【解析】由材料“非得将这些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可知,陈独秀强调清除封建旧思想的重要性。即认为思想革命不彻底,政治革命的成果就无法得以巩固。据此推理,C项正确。材料虽强调思想革命的重要性,但清除专制的思想根基并非是革命的前提,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封建伦理是旧思想的表现之一,故D项概括不全面。
4.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该文章是(B)
A.《敬告青年》 B.《文学革命论》 C.《文学改良刍议》 D.《新学伪经考》
【解析】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形式就是白话文,因此四个选项中以白话文形式书写的便是新文学。A项《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是文言形式;B项《文学革命论》于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作者陈独秀,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是白话文形式;C项《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是胡适以文言文写成;D项是康有为的作品,是文言文。
5.(2016长郡)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作家都热衷于用现代精神对传统的人物形象重新解读,如鲁迅在白话小说《理水》里将大禹的形象从刻板的儒家圣人变为一个为民众艰苦奋斗而最终为陈腐的官僚集团同化的悲剧人物,《采薇》中把儒家经典中的义士伯夷叔齐塑造成在媚俗的社会里被剥夺了尊严的可怜人。这种经典重构的意义是(A)
A.通过对经典的重构,传播现代精神
B.对儒家圣人形象进行改造,以起到“打倒孔家店”的作用 C.借助古代经典的影响力来宣传民主与科学 D.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解析】题干可以转换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A项符合题意;孔家店指孔子的学说,对大禹的重构起不到“打倒孔家店”的作用,B项不对;C项材料无从体现;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主要指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材料中人物是奴隶制时期人物,排除D。
1
6.胡文生《向西方学习:走近胡适》中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他们的最终目的已经不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那样设定在国家和民族,而是定位于人的解放。他们不是民族主义者,不是庙堂之人的帮忙文人……”这表明新文化运动(C)
A.是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B.彻底地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 C.与文艺复兴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D.其水平和影响是无法超越的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关心的问题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定位于人的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人文主义体现尤为明显,这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具有异曲同工之处,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7.(2016长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C)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B.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C.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
【解析】材料中各派别都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表明中国对于改造社会还没有明确可行的方案,故选C。马克思主义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派别,排除A、B;材料中看不出具体作用,排除D。
8.“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C)
A.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B.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解析】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猛烈抨击封建正统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A、B两项属于新文化运动前期的贡献;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分化,D项不符合史实;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符合题干中“突破”的表现,故选C项。
9.五四运动后,鼓吹新思潮的刊物有400多种。新思潮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这时的情况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这说明当时(D)
A.学生运动放弃游行示威方式,转向进行理论思想宣传 B.进步学生抛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走上了切实可行的道路 C.新思潮庞大混杂而无主流思想
D.进步人士开始放弃资产阶级思想,转而向往社会主义
【解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帝国主义的侵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与“学生运动倾向于社会主义”的信息不符合。
10.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表明此时的陈独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经表现出怀疑态度,可见是受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故选C;A项是在1915年,而且初期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B项是在1924年兴起;D项是在1921年,与题干时间“1920年”不符。
2
二、非选择题
11.(2016一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前,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西方宪政思想被看作能够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局面的良药开始为中国人所日益重视。早期主要受英国“立宪政体”的影响,把宪政理解为民权与君权的结合;后期倡导“民权主义”,强调政权和治权分离。孙中山先生主张的“五权宪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宪政主张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宪政思想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往往将西方的宪政制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里寻求西方宪政制度的理论支点和历史论据。如康有为在论述中国开设国会的必要性时强调:“盖吾国君民,久皆在法治之中……今各国所行,实得吾先圣之经义,故以至强。”孙中山则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但这一时期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真正的宪政核心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
——摘编自李小康《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与反思》
材料二 五四的激进民主派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他们在不妥协地反传统、抛弃“托古改制”的模式,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
——摘编自陈家刚《试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的三次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宪政运动出现了哪些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特点:效法西方宪政的模式;以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受时局影响不断深化;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推进;过分强调宪政的工具作用(或国家利益),忽视宪政的真正精神(或个人权利);宪政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
(2)变化:由重仿效西方宪政制度转向重宣传西方宪政精神;由“托古改制”转向西方文化“移植”。 主要原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激进民主主义者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末新政等宪政努力失败的反思;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12.(2016一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他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但现实的社会却给人们套上了枷锁。因此,他号召人民向专制的暴君、贵族及腐化的僧侣兴师问罪,向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开战。康德认为,人类最终会走向永久的世界和平。在他所设计的共和政体里,人人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国家应尊重公民的权利,这为公民提供了判断国家是否合法的标准。
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人的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也就是要使人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启蒙运动使人文精神得到了深刻圆满的体现。
——摘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在传统伦理关系中,人的意志不来自于自己,而来自于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人们出生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是先于人的,只能巩固,不能改变。五四新文化运动则强调个人本身的价值。主张人必须先是他自己,一切社会关系应该是后于人的,经过其同意后,才能够出现。在婚姻上,意味着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变成了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与“文明结婚”;在政治上,则意味着从世袭的君主制,变成了由人民决定的民主制度。个人是一切价值的源头。
……五四新文化运动想用启蒙手段达成救亡目的。然而,二十世纪前半的中国充满战乱苦难,国家利益与人民痛苦压倒了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为了群体的救亡,牺牲了个人的启蒙,必须有统一意志与集体力量,相形之下,个人权利、自由与尊严都显得不切实际,启蒙工作因而受到了牵连。
——摘自台湾三民书局高中《历史》第二册(2008年版)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启蒙思想家与《共产党宣言》在思想认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文化运动倡导个人主义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思想启蒙关于个人主义的根本差异。 【参考答案】(1)同: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反对专制,打破枷锁,追求自由。 异:
3
【名师导学】2024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14_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有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