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 【导入门】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目标牌】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观点和思路。(重点) 2.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体会作者说理的特点。(难点) 3.体会“大丈夫”的含义,增强对“仁”“礼”“义”的理解。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 [解题目]
“富”指的是有钱;“贵”指官位高;“淫”意思是惑乱,迷惑。题目的意思是“(君子)不为金钱和权位所迷惑”,是整篇文章论述的重点。 [辨文体]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知作者]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查背景]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他为相,后来他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封为武信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公元前322年,张仪相魏。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者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离开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这次进攻,军至函谷关而还。 二、立基础 [记音形] 孟轲(kē) 公孙yǎn(衍) 丈夫之冠(guàn) 女(rǔ)家 富贵不能yín(淫) 必敬必jiè(戒) 妾(qiè)妇之道 [释词义]
(一)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2.母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确)
4.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过多;放纵;淫乱) (二)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三)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2.谓 此之谓大丈夫:称得上,叫做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 太守谓谁:为,是 (四)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译文意]
(一)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 2.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二)逐句翻译 1.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字词: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就都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 字词:焉:怎么,哪里。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导。“戒之曰”中“戒”:告诫。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必敬必戒”中“戒”:谨慎。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 翻译: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字词: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翻译: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易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三)全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就都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易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
夫!” [划节奏]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感知石】
三、划结构
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四、概内容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文本 [导向厅]
“妾妇”之道
(一)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大丈夫”之道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三)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做法:2.立身处世态度:3.操守(标准):
(四)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论证之道
(五)孟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自己的“大丈夫”观点的? [善思堂]
“妾妇”之道
(一)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像公孙衍与张仪那样“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大丈夫”之道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1.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没有独立的人格,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
2. 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迎合君王的喜好,“妾妇之道”。
(三)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 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讲仁德、守礼法、 合道义。 (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2. 立身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无论得志与否都坚持原则。 (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 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议论文结尾段作用分析法。
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主要有:①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得出中心论点(深化中心论点);②重申(强调)……中心论点;③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④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全面更严密;⑤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四)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1.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
意思;
2.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论证之道
(五)孟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自己的“大丈夫”观点的? 1. 举例类比论证和比喻对比论证。
2. 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 3. 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六、探主题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七、绘板书
【拓展林】
八、拓思维
(一)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二)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1.这既是民族传统,也是每个人行为准则。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直接作用。 2.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作为领导者,更不为私利做出有损国家、民族、人民的事。
(三)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三读:诵读课文,赏析特色(读出情感)
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赏文亭】
九、赏写法
1.语言含蓄,讽刺深刻尖锐。
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
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3.驳论。先树靶子---景春的观点,然后批驳他的错误论点和论据,再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积累台】
十、储积累
(一)古代年龄名称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5.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6.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7.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8.花甲:指六十岁 9.古稀:指七十岁
10. 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岁 11. 期颐:一百岁 (二)孟子的思想主张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仁政 3.道德伦理
道德规范:仁 、义 、礼、智
人伦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孟子语录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上说的,就成了教条主义了,那还不如没有书的好。读书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于学以致用,而不是成为书呆子。 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出自《孟子·离娄下》)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4.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四)孟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