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任务三 举办演讲比赛
活动目的:
通过实际的朗读和演讲,让学生学会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表自已的见解;学习演讲技巧,体会演讲魅力,提高演讲能力。具备了演讲能力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展示自已的才华,发挥自已的个性和潜能,同学们应把握机会,积极参加演讲活动。 活动安排 时间: 地点:教室 主持:语文课代表 评委:
责任评委为:坐评委席的7名小组代表,他们对每个选手的演讲所评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剩下5个得分取平均分为该选手最终得分;其他同学各自为选手评分并自行与责任评委打出的最终得分比照。也就是说,除演讲选手外,其他同学既是观众,又是评委。其中7名同学为责任评委。评分采用百分制。
统分工作:由班长、学习委员担任。第二名选手演讲结束后由班长公布第一名选手得分。最后一名选手演讲完要能及时公布他的演讲得分。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发言,首先,宣布评委评分办法。
另外,关于演讲我讲三点:第一点,演讲具有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以说服听众为目的,根据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情境演讲、即兴演讲、专题演讲,我们在这进行的是专题演讲,第四单元的三篇演讲稿由同学选其中之一进行:
第二点,演讲前要准备三点: 第一、根据实际情况选好演讲主题;
第二、准备好演讲稿,如果是演讲比赛,一般都要求脱稿,这次时间较紧,不要求脱稿;第三、要调整好心态,克服怯场心理,放松心情,充满自信,根据演讲内容,把握好演讲的情感基调。
第三点、演讲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四方面:
第一、要运用适当的语气、体态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要注意仪表。
第二、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感情要充沛,要根据内容,快慢结合,语气对比鲜明,做到抑扬顿挫、流畅表达。
1 / 3
第三、可以根据演讲的内容、对象、场合采用适当的技巧,如激情导语引入、讲故事引入、或制造悬念引入等,但开头一定要有:“大家好,我是某某,我演讲内容是某某先生的什么”,最后要说:“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要运用适当的表情、手势等调动听众的情绪,但要注意,演讲要以讲为主,以演为辅。请全体评委根据各个选手演讲时这四方面的表现,客观、公正地评分。
二、 学生演讲:先进行小组推荐的选手演讲,有时间余则进行自由演讲人的演讲。
1、掌声有请第一位选手: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演讲时要注意体现得充分些。 2、 掌声有请第二位选手: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是北大方正的开创者、“汉字激光照排之父”、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王选教授在北大的一次精彩演讲。表现了他甘做人梯、扶植新秀、心胸开阔、敢说真话、真诚善良的精神品质。 感情基调是热情真诚、发自肺腑的,演讲时应该充分体现出来。 请班长为第一位选手亮分(掌声祝贺) 3、下面掌声有请第三位选手: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感情基调是热烈赞美、激情澎湃的,演讲时应注意体现。 请为第二位选手亮分(掌声祝贺) 4、下面掌声有请第四位选手: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先生的《我有一个梦想》,表达的是当时美国广大的黑人同胞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共同心声,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热烈奔放的,演讲时可以体现得充分些。 请班长为第三位选手亮分(掌声祝贺) 5、下面掌声有请第五位选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在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上,他的挚友恩格斯为他致的悼词,追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充分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演讲时应正确表达!
请班长为第四位选手亮分(掌声祝贺) 6、下面掌声有请第六位选手:
2 / 3
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他上任之初对青年学子们的谆谆教诲,感情基调是诚挚恳切的,演讲时要注意体现。 请班长为第五位选手亮分(掌声祝贺) 7、下面掌声有请第七选手:
《我的梦想》这是XXX同学自己撰写的演讲稿,请注意把握感情基调。 请班长为第六位选手亮分(掌声祝贺)
8、来公布以上选手演讲的名次:第三名:(4人) 二名(2名) 第一名 (1名) 掌声祝贺! 三、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去看第四单元前的单元提示,和教材的知识短文“撰写演讲稿 举办演讲比赛”,进一步把握演讲的特点;班委可以按照本堂活动课的组织程序,在班会课上自行组织主题演讲,以使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
2、请同学们进一步去看课文中的三篇演讲稿,理解它们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 本堂活动课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附:各组演讲选手及演讲次序
1、《最后一次讲演》;2、《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3、《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4、 《我有一个梦想》;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6、《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7、 《我的梦想》
课后反思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