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与研究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常常纠结于这样的统计: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对数学越来越不喜欢。笔者认为,这与数学课“冷峻”的评价不无关系。近年来,笔者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坚持探索,不断研究,在激励评价方面收获较大。现将激励评价方面的一些做法梳理如下,希望能给数学课堂多元化评价增添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使小组评价内容、方式走向数学研究的本质
随着小组学习的逐步推开,评价的内容与方式会遇到不同挑战,需要教师及时调整,使评价能引导孩子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使课堂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道。
例如,在教学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替换》时,笔者让各小组申报板演想法:有的用小杯替换大杯,有的用大杯替换小杯,有的用方程方法解答。起初的评价比较肤浅,重形式。声音、姿态、思路简洁是孩子们评价关注的焦点。随着课堂的深入,评价的内容需逐步走向数学的本质。教师:比较黑板1号、2号宝贝。
他们都提到了“换”!小换大,大换小,哎!那你怎么就想到要()换()呢?(一下转入了对数学思考的评价)孩子:题目里有两个单位、两个标准,一换就变成了一个单位、一个标准(统一标准,等量代换等字眼从孩子的潜意识中被唤起)。教师:那也就是把“两个不知道”换为“一个不知道”,再由“一个不知道”换为“全知道”。那用方程方法解答时,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怎么用一个字母就解决了?孩子马上评价指出:其实它也在“换”……
课堂小组学习的评价,要逐步实现让孩子学会倾听表达、敢于质疑问难、乐意智慧分享。同时也不可喧宾夺主,让思维互动为评价形式所累。要从教师“说了算”走向“大家说了算”,走向数学研究的本质。上例中,孩子对“换”的认同,思维、情绪、经验充分调动,是对1、2号宝贝数学核心思想的呼应与内化。
二、激励评价引领合作走向思维的交流
1 / 3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数学小组合作的最高层次是思维的合作,那么如何通过激励评价实现呢?在实际操作中,对课堂每一次的申报、讲解、质疑、问难、补充的精彩之处,教师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唤起价值认同,肯定激励。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时,出示例题,孩子自主研究后,申报板演不同的想法。教师引领:请默默观察,你对这些方法你有什么评价意见?(孩子们沉默片刻)有的说“化小数”好懂;有的说“化小数”有时行不通,并举例■×3就不好化成小数;有的说“变加法”麻烦,并举例■×100;有的说“分子乘整数,分母不变”比较难懂;有的说这个方法比较易懂,并阐述自己的理解,等等。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引领孩子从朴素思考走向了思维的合作与分享。
三、鼓励、引领培养“讲生”,培育“听众”
将课堂的发言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孩子以后,会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有的孩子讲解时声音小,有的孩子讲解时冗长啰嗦,有的是只重结果不讲思路,还有的词不达意说不清重点。这些都会让课堂中更多的“听众”觉得无所适从,不会听讲。激励评价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出示例题,让孩子们尝试算出结果后,教师做这样的鼓励、引领:“静静理、小组说、展示评”,让孩子逐步地“会思”、“会讲”、“会听”、“会评”。其中,教师适时点拨:能听懂吗?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能这样算呢?评价分享孩子的理性思考后,引领:默默观察,对这些方法你有什么评价意见?……
在互动氛围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劲头更足,在孩子互动讲评时教师还要再注意渗透:讲解能简约直观,声音洪亮,引领所有的听众(包括教师)做一个懂数学的欣赏者,能及时对讲者的发言给予恰当准确的质疑、问难、补充。
这样,善于表达的“讲生”、善解数学的“听众”,加上艺术的“指挥官”,课堂一定能合奏出一曲美妙的天籁之音。
四、实现团队成员共同提高与成长
2 / 3
小组合作,课堂开放,暴露出最大的问题是:机会被“优等生”垄断了,那后进生怎么办呢?怎样在小组评价中引领、激活他们,实现共同提高成长呢?
前例《替换》教学练一练:孩子独立解答、申报板演、现场鉴宝,教师请能看懂的孩子来解读各组的“宝贝”(降低难度,趣味性提高的问题,后进生跃跃欲试):后进生甲,图文结合着解读1号宝贝,在群体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了——“瘦身计划”,不仅胖盒子要瘦身变小盒子,总数也要瘦身;2号宝贝重点读懂“增肥计划”(学生会心大笑)。追问:1号为何总数要减16,2号加40怎么讲?后进生乙,也智慧应答:因为个体“瘦身”,会带来整体“瘦身”;个体“增肥”,总数也会随之“增肥”啊……言近旨远的话题,让后进生也产生了参与的冲动,对“换”有了深刻的体验认识。
为实现团队成员共同成长,还要在班级达成鼓励后进的共识,不定期举行水手(各组数学水平较低的孩子)pk赛(船队训练、展示评比),让后进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优等生也有“当小老师”优化思维、表现自我的乐趣,这样,“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可期了。
(责编xx)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