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死的意义”一部分。
1、教师出示:
?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
?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2、学生朗读完成。
3、交流,板书:说理—引用:司马迁—实际—张思德
4、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句子。(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这句话是谁说的?怎样理解?
? (2)作者认为,什么人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什么人的死比鸿毛还轻?联系实际说说。
〈二〉学习“正确对待批评”一部分
1、结合上部分学习,合作提问。
2、交流,出示:
?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
? (2)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3、学生读文思考。
4、交流,板书:理论——举例:李鼎铭——强调
5、重点体会关联词语的妙用:(出示)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 ) ,我们( )有缺点, (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 )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 )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 )一定会兴旺起来。
〈三〉学习“团结人民”一部分
1、结合上两段的学习,自己提出能引领本段学习的问题。
2、交流,出示:
(1)本段围绕哪句话来写?
(2)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个内容?
3、生读文思考。
4、交流,板书: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开追悼会
5、重点引导学习:(出示)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结合事例,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本节教学,教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领,自主参与”这一课题中“创设情境,凸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开教学。鉴于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此类课文“如何提出问题”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引—扶—放”三个阶段,应到学生学会提问,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突出了重点,同时,又有效利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背诵,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利用板书,整合课文,指导背诵。
(三)拓展创新,深化主题。
1、教师叙述,出示:《为人民服务》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他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一个又一个“张思德”式的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涌现出来,成为我国各个时代的楷模。
2、展示英雄照片。
3、值此清明之际,让我们用鲜花来祭奠那些英雄。(出示蜡烛图)
(四)感情叙述,结束本课
1、 为人民服务不是句空话,需要我们一如继往努力工作,心想群众,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正如李素丽同志说的: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 雷锋
2、 播放歌曲《为人民服务》视频
3、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本节教学,教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领,自主参与”这一课题中“拓展延伸,创新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大量事例,让学生明白在当下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延伸所学,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四、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五六年级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节课,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在三个内容上,用力过于平均,没有突出第二自然段,因此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论述方法(引用名言、对比、举事例)方面明显不足,应引起重视。 13* 一夜的工作(无)
第四单元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宁源小学的刘银兰,耽误大家一点宝贵时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7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作品解读。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安徒生和他的童话”为主题,编排了5篇主体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既读作品又读作家”,教材收入了孙云晓在《一根火柴》里的一句话:你是那样善良,你是那样悲哀,你用一根小小的火柴,烧痛全人类的心,燃起了我不熄的爱。这应该是对整组教材精确而高度的概括,如果说这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主题的话,那就是爱,这种爱是纯真的、美丽的、善良的、仁厚的、无私的。
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
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
二、解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感受卖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设计理念: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