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万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新中国的歌>—“乐坛新曲”,交响序曲《御风万 里》是郭文景在香港回归之前,应香港特区“庆委会”之约,专门为弦乐乐队和军乐队而作。《御风 万里》表现了全国人民在香港回归之时,响彻大江南北的兴奋热烈狂欢之声。全曲曲式结构为“引 子+A+B+A1+尾声”,速度上具有意大利式序曲的快慢快的特点。
本课旨在通过聆听了解《御风万里》的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引导学生认识音乐主题、乐器音色,进而理解乐曲的感情内涵和社会内涵,并认识新中国器乐创作的基础以及器乐创作方面的辉煌成就。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学生以乡下学生为主,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因此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音乐素养以及指向音乐的兴趣来说,可能无法和好的学校同学相提并论。但我平时在教学中一直努力的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因此,学生已初步养成较好的听赏习惯,学习态度也相对端正,这为上好这节课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另外本节课为新形式的器乐作品,具有很多学生熟悉的旋律, 再加上爱国情绪的渲染,本节课无疑能够使师生以极佳的状态全身心融入到课堂。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聆听《御风万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初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器乐创作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聆听、欣赏、歌唱音乐主题的基础上,运用探究、合作、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感受音乐。 德育目标:
通过聆听我国民族器乐曲,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了解《御风万里》的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认识音乐主题、乐器音色,进而理解乐曲的感情内涵和社会内涵,并认识新中国器乐创作的基础以及器乐创作方面的辉煌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御风万里》音乐主题的创作特点,对复调音乐演奏演唱方式的掌握,对
不同乐器音乐主题的聆听辨识。五、教学方法
1、以“聆听、欣赏、歌唱音乐主题”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2、把握音乐教育的参与性特征,确立以探究性、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贯穿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民族乐曲的理解,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运用图、文、声、色并茂的效果感染学生,丰富课堂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歌曲《公元一九九七》结合香港回归图片。思考:歌曲的名字是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2、出示本节课要讲的主题——交响序曲《御风万里》,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 (二)讲授新课
1、分段聆听
播放《御风万里》“引子”部分片段:从音响效果和情绪的变化分析它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烘托、渲染、引导作用)
播放聆听引子渲染和引出的“主题 A 乐段”。 (介绍主题旋律、什么是主调音乐、序曲形式“快”)
播放聆听“B 乐段”,分析有哪些特色的民族旋律?分别由哪些乐器演奏?乐器的音色特点是什么?
(四个民族旋律。学生回答曲子中出现的乐器种类。分析乐器银色特点。) 2、活动:听音乐辨识乐器、曲目
通过播放截取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听辩旋律由什么乐器演奏,旋律出自哪些民族歌曲或舞曲 ? 通过演唱旋律加深印象,通过播放歌曲方学生了解旋律的出处。
3、对B 段音乐进行再次聆听欣赏
(让学生通过演唱汉族《黄河船夫曲》和蒙古族《嘎达梅林》来感受和体会 B 段旋律的进行方式——复调方式进行。介绍什么是复调音乐。通过从旋律出现的频率、不同风格的乐曲、不同民族的乐曲对 B 乐段意义进行分析,并进行德育升华。) 4、聆听介绍乐曲最后部分——再现乐段——尾声
(通过聆听熟悉的A 乐段旋律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再现A 乐段”,并通过聆听不同的音乐展
现形式感受乐曲带来的不同寓意。) 5、完整聆听《御风万里》
(让学生通过之前的分段聆听能够准确的划分出乐曲的不同段落结构) (三)课堂小结与拓展
总结《御风万里》采用的曲式结构、序曲形式。
(引子+A+B+A1+尾声的曲式结构。快——慢——快的序曲形式。) 总结新中国的器乐创作具有的特点。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对各类民族器乐进行改革和创新,大胆的借鉴西方的创作经验, 洋为中用。)
拓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作品?
(从音乐中乐器的不同、音色的不同、曲调、力度、速度等一些列进行聆听对比,感受音乐。) 拓展延伸学生所了解的还有哪些其他新中国器乐创作的作品?
(管弦乐序曲《乱云飞》、交响曲《长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戏曲、交响合唱《广陵散》-古琴 曲等。)
七、结束语、德育升华
(用最火的一部爱国主题电影的电影台词作为本节课的结尾,并进行发扬民族音乐的爱国德育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