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 南梁《瘗鹤铭》 魏碑《中岳嵩高灵妙碑》 北魏《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 北齐《泰山经石》 隋 智永《真草千字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三、行书
一、行书名称以及基本原理
1、名称:行狎(押)书 2、主要特征:
(1)、真草之间,运用灵活 ?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诸遂良《雁塔圣教序》 薛稷《信行禅师碑》 颜真卿《勤礼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杨凝式《韭花帖》 赵孟頫《三门记》
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开张于行,
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2)、适用于时传情达意
或君长告令,公务殷繁,可以应机,可以赴速。或四海尺牍,千里相闻,迹乃含情,言惟叙事,披封不觉欣然独笑,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3、书写特点
1) 笔意灵动,情趣多端 2) 笔形多变,饶有趣味 3) 以转为主,转折兼用 4) 有轻有重,节奏分明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寒食诗卷》 二、历代行书名作赏析
王羲之《姨母帖》《兰亭序》(神龙本)《丧乱得示二谢帖》 唐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 传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 欧阳询《梦奠帖》 陆柬之《文赋》
颜真卿《祭侄文稿》 杨凝式 《韭花帖》 苏轼《寒食诗卷》 黄庭坚《松风阁诗卷》 米芾《竹前槐后诗卷 》 蔡襄《扈从帖》 楷书
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
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文徵明 《滕王阁序》
董其昌《书东方朔答客难诗卷》 王铎联句 八大山人《千字文》 王文治 《论书立轴》 刘墉行书手札 吴昌硕《赠霞峰诗》
白蕉《食蟹诗并致鹓雏先生札》 郭沫若行书横披 启功行书横批
5) 有直有曲,刚柔相济 6) 中侧兼用,变化多端 7) 体势多变,造型丰富 8) 正欹相谐,适时夸张
羲繇爨
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爨宝子碑》《爨龙颜铭》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始平公造像记》《元怀墓志》 初唐楷书四大家 —— 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楷书四大家 ——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 柳体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此碑\风神整峻,
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 欧书于平正中见险绝,形态端庄刻厉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是从汉隶
及魏晋楷书推陈出新的结果.
? 元代赵孟頫,独创赵体书法,其风格圆润绮丽,后为清乾隆帝推崇。明代书家以
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享名最盛,其行书风格透逸.
电影 电影的产生 “视觉暂留”原理
? 十七世纪时,牛顿首次发现了反映在人的视网膜上形象不会立即消失这一重要现象。 ? 1824年,英国的彼得·马克·罗格特在伦敦公布了他的“视觉暂留”理论,指出人眼
在观看运动中的形象时,每个形象都在消失后仍在视网膜上滞留不到一秒的时间,正是由于人眼的这一特性,才有可能在视网膜上组合形象的运动。
?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能将影像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电影机后,真正的电
影终告问世。
? 1927年10月6日,美国第一部声画同步的有声片《爵士歌王》问世。
? 1935年,美国拍摄了第一部三色(红、蓝、黄)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亦称《名利
场》)
? 在电影史上,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第七艺术宣言》,
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
? 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在1920年发表《上镜头性》论著。表达一种独特
的、极其富于诗意的人和物的外观,这种外观只有运用电影的新艺术语言才能赋予。 电影剧本
? 电影剧本的出现晚于电影自身。也不是有了电影,随即就有电影剧本。作为游艺节目的早期电影,根本没有剧本,它是一种即兴创作或演出场面的纪录。
? 当电影成为一种叙述手段,能够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即兴拍摄就难以掌握全部的故
事内容,于是导演就把事先构思好的故事内容写成大纲作为拍摄的提示性文字,大概就是电影剧本创作的开端。 ? 分镜头
? 影片拍摄时,是根据分镜头剧本进行的。分镜头剧本,是导演根据电影文学剧本提供
的内容和自己的导演构思,将整个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切为许多准备拍摄的镜头,注明每个镜头的景别、摄法、画面内容及对话、音乐、音响处理、镜头长度等。这一工作称为分镜头,用文字纪录这些镜头的剧本称分镜头剧本。 导演
? “导演”一词源于戏剧导演。19世纪60年代,在奥地利萨克森州的梅宁根公爵剧团的
演出活动中,第一次有了艺术指导地位的专职戏剧导演。
? “导演”一词迟至1922年才由《影戏杂志》编辑陆洁首译过来,并发表在该刊上。 ? 我国电影先驱张石川和郑正秋,1913年合作拍摄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成
为我国最早的导演。
? 作为“活动照相”的最初电影,只不过是一种“杂耍”,后法国的梅里爱将戏剧引进了
电影,使电影向艺术迈进一步。同时他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电影导演。
? 20世纪初,英国的“布列顿学派”和美国的鲍特,在拍摄影片时开始自觉分镜头,挪
动摄影机,以改变摄影机和被摄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才逐渐确立了电影导演的地位及其在创作中的决定性影响 性格演员与本色演员
? 性格演员善于在剧本提供的人物思想和性格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演技,把握角色
内在气质,并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外部动作予以突出,从而可以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银幕形象。
? 本色演员,侧重挖掘自身素质和魅力,塑造与自己性格特质相近的角色。 ? 训练演员表演,影响最大的表演体系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 梅兰芳、布莱希特不同的表演方法 电影的景别与视角
? 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它取决于摄影机和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和采用的镜
头焦距的长短。通过摄影机和人物的调度、焦距长短变换、运动镜头大量采用等手段形成不同的景别。
? 一般以画面截取成年人身体部位多少为标准,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 远景:是拍摄远距离景物的镜头。它可表现广阔的场面。
? 全景: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它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及人物和
环境的互相关系,能够展示比较完整的场景。
? 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可使观众看清人物半身的形体动
作和情绪交流,是表现场面常用的镜头。
? 近景: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可以使观众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情
和细微动作。常用于主要人物第一次出场。
? 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一物体细部的电影画面。表现人物或物体细小部
分的,如一双眼睛,一支枪的枪口,称大特写。 视角
? 平角度,摄影机与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拍摄角度。一般分为正面、侧面、斜面三种。
它给人以平稳的感觉。 ? 仰角度
? 俯角度,常用于表现景物全貌和宏大场景,有时也造成压抑、低沉的气氛。 ? 还有顶角度,摄影机拍摄方向与地面垂直 空镜头
1.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能够渲染环境气氛,深刻地表现影片的内容。 3.通过自然景色,用明喻或隐喻手法揭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世界。 4.空镜头可以推进情节发展,表现时间推移或时空转换和节奏变化。 电影的运动摄影
? 运用摄影机的移动而拍摄连续不断的电影画面。
1、可以扩展视野、增强画面的动感,丰富画面的造型形式 2、有助于描绘事件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增强电影的逼真性
3、有利于表现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可以为演员的连续表演提供有利条件。 摄影机运动的形式
? 推镜头:是摄影机沿着人物场景向前移动,推进拍摄。对人物场景看得更清楚、增强了
画面的真实感和可信性。
? 拉镜头:是摄影机对着人物场景向后移动拍摄的。当画面中主体的尺寸越来越小时,给
人以后退感或结束感。
? 摇镜头,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影机位置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旋转等
运动,被摄对象呈现出动态画面,可产生巡视环境、展示规模、提示动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等艺术效果。
? 移动镜头,是摄影机沿水平面作各个方向移动拍摄画面。当被摄对象呈现动态时,可形
成跟随的视觉效果。
? 升降镜头,是摄影机作上下运动拍摄画面。拍摄中由于不断改变摄影机的高度和俯仰视
角,会产生丰富的视觉感受。
? 跟镜头,是摄影机跟随运动中的人物进行拍摄,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基本上不变。
而前后景可能不断变化。 镜头转换技巧:切、化、划、淡 切出切入
? 凡是内容紧密联系的两个镜头直接衔接在一起,就叫做切。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
镜头叫切入。切出切入的手法,又称为无技巧转场剪辑,因为它不借助任何附加的光学技巧来交代时间和场景的转换。 淡出淡入
? 亦渐隐渐显,画面由亮转暗,由暗转亮。
前一个镜头的末尾叫淡出,后一个镜头的开端叫淡入,在一起形成一段黑画面,给人视觉上一间隙,表明剧情的一个段落的结束和另一个段落的开始。 化出化入
? 就是把前后两个镜头淡出淡入叠印在一起,在前一个镜头渐渐隐去之前,后一个镜头开
始渐渐显露。前一个镜头叫化出,后一个镜头叫化入。 划出划入
? 给观众的感觉是一幅画面渐渐揭开(划出),下幅画面在空白处同时出现,逐渐代替了
前一幅画面(划入),仿佛是用一根线扫过银幕,抹掉了一个镜头,显现出下一个镜头。 圈出圈入
? 类似划出划入,但它是从画面的中心开始逐渐扩大(圈出),或从画面外沿以圆形收缩
(圈入),使下一个镜头代替前一个镜头,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的一个细部上,起到特写的作用。 第二课
蒙太奇(Montage)
?来自法语,原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
?电影诞生初期只是现实生活的原始记录或舞台剧的简单照相,不分镜头,一个场面用一个
固定的全景镜头拍摄下来。
?后来,经过探索,采用了分镜头的方法,产生了多视点,多空间的表现,摆脱了单一视点
和舞台时间、空间的局限,电影才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蒙太奇,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
术。
?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
别进行处理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对比、呼应、悬念等效果,构成一部完整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影片。这种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的独特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 蒙太奇分类
?一、表现蒙太奇
?心理蒙太奇:通过镜头组接或音画组合,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 ?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对列或交替表现,进行类比、喻示思想
?对比蒙太奇:通过镜头、场面、段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
?二、叙事蒙太奇
?它以交待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分
切组合镜头、场面、段落,表现动作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
?平行蒙太奇:两条或两条以上情节线索的并列表现。
?交叉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发展而来,两条或数条情节线交替表现,常用于表现追逐或惊险
的场面。
?重复蒙太奇:使一些镜头或场面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呼应,渲染 ?连续蒙太奇,像通常讲故事一样,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述,表现剧情的
曲折、变化。 蒙太奇理论
?主要指苏联早期电影中以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为代表的蒙太奇
理论。通称的“蒙太奇理论”,并不能囊括所有对蒙太奇问题的看法。许多电影史上的大师格里菲斯、卓别林、费里尼、巴赞等人都曾经对蒙太奇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解释。 爱森斯坦
?探索艺术作品对观众产生最有效的影响的途径,电影蒙太奇理论是他的探索方面之一。 ?他发现,两个镜头的对列以及它们的内在冲突会产生第三种东西——对所描绘事物进行思
想评价.认为这是蒙太奇最重要的特点。 长镜头理论
?安德烈·巴赞
?以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依据,提出按照长镜头(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
摄影片
?1,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
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2,长镜头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
的实际联系;
?3,连续性拍摄的镜头一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
更有真实感。 “新浪潮”电影
?法国新闻界把
潮”。
1958至1959年间突然涌现的一群年轻人竞相拍摄影片的热潮称为“新浪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兴起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从1955年起在安德烈·巴赞
的领导下,团结了一批青年影评人如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夏布罗尔、里维特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