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均输法 C.青苗法、免役法 D.保甲法、保马法
解析:例如,青苗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二是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沉重的负担。免役法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史书记载,两浙富户交的免役钱是过去的7倍。但是,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甚至为支付免役钱而家破人亡。
答案:C
2.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推断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 C.反对变法
B.动摇不定 D.用人不当
解析: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不能说明宋神宗反对变法,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用人不当,D项错误。
答案:B
3.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是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B.青苗法 D.募役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农田水利法促进了荒地开垦,保证了农业灌溉,符合题干中“耕桑富”“河淤开亿顷”的信息。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①④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C.③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题干中的法令主要是富国之法,没有涉及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故①④错误。③是法令的目的和作用,②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答案:D
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但这些社会矛盾往往又是封建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因此他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因为他不可能改变封建制度,A不选;B项只是变法失败的直接因素,而非根源;D项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说明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从儒学观点来看,所谓的“不杂”和“不正”、“不是”,正是反映了司马光和王安石,保守派和变法派思想上的分歧……王安石的学术观点截然不同于所谓的纯儒或俗儒……要实行变法,就不能不在事实上背离保守的儒学,汲取管仲、商鞅的变法思想。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举两例说明王安石变法中“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的措施。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何在?
(4)针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与材料二、三的认识视角有何不同?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安石性强忮……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可得出失败原因是性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格缺陷。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要实行变法,就不能不在事实上背离保守的儒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背离主流思想。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三“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可知其措施过于激进。第(4)问,材料一从个人性格和用人是否得当的角度分析失败原因,材料二、三从思想理论的视角分析失败原因。
答案:(1)原因:性格缺陷;用人不当。 (2)原因:背离主流思想。
(3)措施:青苗法、市易法等。原因:眼界超前,措施激进。 (4)不同:(材料一)个人因素;(材料二、三)思想因素。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又说,熙宁时期“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扰出于所学,章子厚(俘)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指出:“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国疟民,而尚未足以亡……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缩、章俘、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同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宋大事记讲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中和王夫之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答案:(1)一方面认为王安石变法急于求成、增加民众负担,本身有问题;另一方面它引起激烈的“党争”,导致北宋的灭亡。
(2)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具有近代改革的意识;为改良寻找历史依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