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对中国古代中央管理的影响
摘要:西汉时期,中国社会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和强盛。这一时期国家不
但在国土上实现了大一统,在思想上也实现了大一统。而其中董仲舒作为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主张和政策深刻影响了后世两千年的封建制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学说和主张,逐步成为了中国两千年之正统,不容被挑战。鉴于董仲舒的主张以及正在不断强盛的汉王朝大时代背景,本文将从董仲舒的学说、主张等方面探讨他对中国古代中央管理的影响,尤其是对汉代中央管理的影响,以期对当今的管理产生借鉴意思。
关键词:董仲舒 思想主张 中央管理 汉代
借鉴
一、时代背景
董仲舒可以说是幸运的,他生活的时代正是那个年代最辉煌的时刻。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前104年,经历了整个文景之治(前180~前141),又经历了汉武盛世,并且在那样一个时代扮演着一个影响力如此巨大的角色。
汉武帝年间,在思想方面,还是十分宽松的,比如汉武帝时期广开献书之路,许多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消失于世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许多隐居的儒家子弟也纷纷出世,尤其是在压抑儒学,尊崇黄老之术的窦太后去世之后,儒学复新有望。董仲舒有着更广阔的天地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另外,汉景帝至汉武帝,郡国并行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各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威胁着中央政权。
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被后世称之为“董学”或者是“新儒学”。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自然有其与先秦儒学不同之处,它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掺杂了法家、道家以及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他给原本经世致用的儒学增加了神秘感与宗教性,将原来用以劝导君王的儒学变为迎合君王的政治需要的新儒学。
1
2 [选取日期]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董仲舒认为自然现象能反映君主治国的得失。他通过阴阳五行的方法对《春秋》中记载的自然现象与当时的政治事件相联系,得出结论,认为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对统治者决策失误的反映——“国家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由此他发展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君主必须是才德兼备,为民而贤明,“爱民而好士”。并且,对于暴虐无比、残害人民的暴君,人民可以起来反抗,甚至可以把他杀掉。1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的随心所欲,以一种神学唯心的方式告诫统治者要仁爱百姓,以正确的决策号令天下。
同时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又进一步加强了君权的神秘性和正统性,认为君权神授。正因为天人感应的提出,使得君王与上天有了密切的联系,让百姓相信能够使天下太平的君主是被上天所扶持的,是上天的代言人,更加维护了“天子”的正统性。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汉初,由于经历了秦朝灭亡后的混乱,民生凋敝,统一的新生王朝急需休养生息,安定人心,于是尊崇道家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期,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朝的经济实力得到恢复和发展。道家的“无为”已经不适合一心“有为”的汉武大帝,再加上推崇黄老之术的窦皇亡故,汉朝最后一块阻碍儒学传播的顽石消失了。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建议。独尊儒术。以儒家的《六经》,特别是博大精深的《春秋》,来统一各家各派。2
3.三纲五常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三纲五常”是继承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的思想。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三纲的具体表现。三纲的意思并不是指臣
1
华友根. 大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及其意义与影响[N].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6月(第3期) 2
华友根. 大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及其意义与影响[N].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6月(第3期)
2
3 [选取日期] 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的单方面责任,而是一种互动。君不明,臣可以弃之;父不慈,儿可以不养;夫不爱,妻可以改嫁。这也是一种对统治阶级的约束。 “五常”为仁、义、礼、智、信,是是“三纲”的具体表现。
4.“春秋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即以统一为大。董仲舒的大一统首先是政治的,但他认识到仅仅是政治是不够的,这个思想还必须是哲学的、逻辑的、伦理的、纲常的、民族的,此外还必须是符合儒学的基本精神的,除了儒学以外,没有别的学说可以与这一宗旨实现一致。3
所以说“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基础,也是前面所述的一些思想所围绕的中心。
三、汉代的中央管理
1.中央官制
秦朝的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而汉代的中央官制基本承袭自秦朝。“三公”秦朝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九卿”在秦朝为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
到了汉景帝时,皇帝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汉武帝时期又把“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但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职能,至于动机可能是语言变迁而寻求官名的准确。4
除此之外,汉武帝在此基础上改革了中央官制,将中央官员分成了内朝(又称“中朝”)官和外朝官,外朝官包括丞相以内的三公九卿官员,而内朝官直接由皇帝管理,独立于三公九卿体制之外。
2.削藩收权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其后各个诸侯国对中央政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威胁,文、景二帝也推出了不少解决措施,却导致了“七国之乱”。
3
张鹏.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D]. 大连市: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2003.
4 云风lwk. 汉代官制[EB/OL]. 2013.10.24/2014.11.15. http://baike.http://m.diyifanwen.net//view/1125315.htm?fr=aladdin
3
4 [选取日期]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阿党法、左官律、附益法等措施,温水煮青蛙似的逐步瓦解了当时的藩国势力。
四、影响
1.对举官制度的影响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的总结。统一的帝国不再适合法家思想来治国,需要用儒家思想安定民心。而董仲舒恰好在此时融各家之长提出的新儒学,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
在选官制度上,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察举制中有一科为“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符合儒家的“孝悌”和三纲五常。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全国学儒成风,察举上来的孝廉大多为通晓儒家经典的儒生,之后大多是到中央任郎官,属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常侍奉在皇帝左右,随时备帝王顾问差遣。可见儒学对政治的影响力之大。随着朝代更替,独尊儒术的影响力却不减,以至于到了明清“八股取士”只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贤良方正”的察举。诏举贤良方正连言能直言极谏者,其目的,主要是广开直言之路。当时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灾异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谴告,一旦上天降下灾异,皇帝就得做自我检讨,下诏征求意见,以匡正过失。5而这一点正合了董仲舒“天人感应”之学说,而董仲舒正是通过贤良方正的选拔,提出了“天人三策”,进入仕途。贤良方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为西汉清明的政治环境做出了贡献。
“明经”的出现。明经就是通晓经学。自汉武帝尊崇儒学,明经亦为察举与入仕之一途。6孔子十一代孙,经学家孔安国,“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等人都是以明经而做博士的。更有韦贤、韦玄成父子都以明经为丞相。
另外,在董仲舒的主张下,汉武帝还建立了“太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专门教授儒家典籍,为皇帝培养管理人才。
以上史实,都说明自董仲舒之后,西汉的中央管理人员已贴上了儒家的标签。
56
安作璋. 汉代的选官制度[J]. 山东师院学报, 1981, 01: 14. 安作璋. 汉代的选官制度[J]. 山东师院学报, 1981, 01: 16.
4
5 [选取日期] 此后历代不曾大变。从此,儒学人才成为了中央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 2.对官制的影响 董氏提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一方面是要维护君主的统治,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来约束君主,使其施仁政,爱臣民。不过汉武帝对这些理论有选择的宣扬,去掉了君主也要对臣民负责的部分,只讲求君权神授,臣民服从君主的单方面义务,找到了攫取更多权力的理论依据。通过宣传这些加工过的理论,汉武帝又反过来改革中央官制,巩固了自身权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削弱相权。
汉初,丞相权力极大,对君权有较大威胁。丞相生病,君主要亲临探望;君主选任新丞相需要和还健在的老丞相商议。为了改变这种“君弱相强”的局面,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有多人被免职或处死。以至于公孙贺得到丞相之位,竟“顿首涕泣”,不受相绶,结果引得汉武帝十分不悦,最终也难逃“父子死狱中”的命运。7另外,汉武帝还设置了“中朝”。中朝独立于三公九卿之外,直接隶属皇帝,却要与丞相共同参政,自然瓜分了相权。
另一方面,汉武帝通过宣扬“三纲五常”中对其有利的部分——臣对君须绝对忠诚,在思想上巩固了君权。以至于到了后来,这种单方面的责任更是变本加厉的发展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使得中央管理人员随地位崇高,但在皇帝面前却不值一提。尤其是丞相的地位,从丞相有座到无座,从设丞相官职到废除相职,都是君王的需求在董氏那里找到理论依据从而加以运用的结果。
3.对削藩的影响
藩王割据,实际上是特殊利益集团对抗中央的管理。特殊利益集团不断威胁着国家的统一。中央的管理政策也不能有效地传达到地方。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使得统一被人们认为是正常的,而分裂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以此种思想灌输给广大儒学之士甚至是普通百姓。为汉武帝成功削藩打下了“群众”基础(这里的“群众”大多是指读书人)。
“大一统”的思想加强了封建王朝中央管理的效率,也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尤
7
李丹. 汉初皇权与政府权力的夺权斗争[EB/OL]. 2012.06.18/2014.11.15.
http://wenku.http://m.diyifanwen.net//link?url=maT9KFI_zdETj2mzh9Gmhxvjqfg5vyyGRqLJjhfkOnmsBe0kJEvtgtHrZ-M45OLwGhZ66o1g8x223bT47OoVp-3lw3r82N2KrVxSOHHKCCW
5
6 [选取日期] 其是皇权)。 五、总结
其实无论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还是“三纲五常”,其实都是在为董氏的“大一统”思想服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倡导权力的统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讲求思想的统一;“三纲五常”追求尊卑的统一。
董仲舒的原意本不只是为了巩固皇权,另有仁爱百姓限制君权的一面。然而历代皇帝都只对巩固皇权的一面加以吸收,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皇权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但也使得日后中央管理不断僵化,严重影响了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而董仲舒的思想对于当今中央管理的意义在于一个组织需要有共同的认知或理念;需要道德约束;需要有一个拥有实权主要领导者;需要有统一的命令和有效地传达;需要限制最高领导者的权力,以防制度僵化。
参考文献:
[1]华友根. 大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及其意义与影响[N].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6月(第3期)
[2]张鹏.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D]. 大连市: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2003. [3]云风lwk. 汉代官制[EB/OL]. 2013.10.24/2014.11.15. http://baike.http://m.diyifanwen.net//view/1125315.htm?fr=aladdin
[4]安作璋. 汉代的选官制度[J]. 山东师院学报, 1981, 01: 11~22.
[5]李丹. 汉初皇权与政府权力的夺权斗争[EB/OL]. 2012.06.18/2014.11.15.
http://wenku.http://m.diyifanwen.net//link?url=maT9KFI_zdETj2mzh9Gmhxvjqfg5vyyGRqLJjhfkOnmsBe0kJEvtgtHrZ-M45OLwGhZ66o1g8x223bT47OoVp-3lw3r82N2KrVxSOHHKCCW [6]刘中建. 董仲舒行政管理思想简论[N].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