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煤矿开采基础知识 徐海芸 学时 援课对像 3 全员 1.了解矿井开拓、井下、地面生产系统; 教学目的2.熟悉煤矿地质基本知识; 和要求 3.掌握煤矿采掘基本知识; 4.掌握矿井通风基本知识。 1.地质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2.爆破技术; 教学重点 3.巷道施工方法; 4.综采放顶煤采煤工艺; 5.矿井通风系统。 1.地质构造的现场判断与分析; 教学难点 2.矿山压力显现与现场管理; 3.采区通风系统与安全生产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矿井开拓与生产系统 一.矿井开拓方式1. 立井开拓是指利用垂直巷道由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开拓方式。 2. 斜井开拓是指利用倾斜巷道由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一种开拓方式。根据井筒位置和开拓巷道布置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片盘斜井和斜井分区式开拓。当煤炭储量较少时可采用片盘斜井开拓;斜井分区式开拓又分单水平分区式开拓和多水平分区式开拓。 3. 平硐开拓是指利用水平巷道从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开拓方式。采用平硐开拓时,一般以一条主平硐担负运煤、出矸、进风、排水、设置管路和行人等任务,在井田上部回风水平开掘回风平硐或回风井。当煤层赋存位置在较高的山岭、丘陵、沟谷中.
.
时可采用平硐开拓。
4.
综合开拓是指借助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井筒形式从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开拓方式。如立井+斜井、平硐+斜井、立井+平硐以及立井+斜井+平硐等开拓方式。如果只采用单一的井硐形式开拓井田,可能遇到技术上的困难或在经济上不合理,因此要应
二.
(一)井下生产系统
煤矿井下生产系统主要有采煤系统、掘进系统、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水系统、动力供应系统等。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这些系统担负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人员安全进出、材料设备上下井、矸石出运、供电、供气、供水等任务,生产系统的畅通和安全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证。
1.
煤矿生产的中心环节是利用各种采煤方法进行采煤作业。采煤系统包括合理的巷道布置和适宜的采煤工艺(包括破煤、装煤、运煤、支护、采空区处理等)。
2.
掘进系统就是按照井田开采规划的总体部署和采煤设计要求,开掘各种类型的巷道,合理而有序地开采煤炭资源的准备系统。采掘衔接是矿井生产均衡的重要保证,掘进作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3.运煤系统:将井下煤炭运输提升到地面的设备设施及井巷布置统称为运煤系统。担负煤炭运输和提升的重要任务。
4.通风系统:新鲜空气由进风井进入矿井后,经过井下各用风场所,然后从回风井排出矿井,风流所经过的整个路线及其配套的通风设施称为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通风系统是煤矿井下生产中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向煤矿井下提供新鲜适宜的空气,并营造一个舒适的气候环境。
5.运料排矸系统:担负井下需要材料、设备和矸石的运输、运送井下人员的系统称为运料排矸系统,又称为辅助运输系统。
6.排水系统:抽排矿井地下水的系统称为排水系统。它的作用就是将矿井水不断抽排到地面,防止矿井被淹没,保证人身安全和正常生产。矿井排水系统包括泵房、水仓、水泵、管路等设施。采掘工作面涌水,由区段运输平巷、采区上山排到采区下部车场,经运输大巷、石门等巷道的排水沟,自流到井底车场水仓,由中央水泵房排到地面。
7.动力供应系统:供电和供应压气的系统统称为动力供应系统。供电系统主要是为井下机械设备提供动力。常用的煤矿供电系统是:地面变电所→井下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移动式变电站)→工作面配电点。
煤矿井下除以上主要生产系统外,还有一些辅助系统,如煤矿安全避险系统、灌浆系统、瓦斯抽排系统、通信系统等,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设施设备保障。
.
.
(二)工业广场及地面生产系统
工业广场是布置地面生产系统、建筑物、构筑物和井筒位置的场所。工业广场建筑物最主要的是主井、副井,其他工业建筑的位置取决于主、副井的位置;在工业广场内,有办公楼、修配厂、绞车房、矿灯房、变电站、电车房、材料库、电工房、油库、煤仓、金属支架厂等工业建筑和设施;有食堂、宿舍、招待所、医院等民用建筑和生活设施;还有各种管线、轨道等。
工业广场中还包括地面煤炭深加工系统(原煤的筛分、破碎、拣选、地面储装运)、地面排矸系统和地面管线系统等。
一.
1.
在成煤的古地质年代,大量的植物死亡后,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埋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
2.
煤在地下通常是呈层状埋藏的,煤层在空间的展布特征,称为煤层形态。根据煤层在空间的连续情况,可分为层状、似层状、不规则状、马尾状等煤层形态。煤层结构是指煤层中夹矸的数量和分布特征。按是否含有夹矸层,常将煤层分为以下2
(1(23.
(1)顶板。正常层序的含煤地层中覆盖在煤层上面的岩层称为顶板。根据岩层相对于煤层的位置和垮落性能、强度等特征的不同,顶板可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3种。在采
伪顶是指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不稳定岩层。其厚度一般在0.5 m以下,多由页
直接顶是指位于煤层或伪顶之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柱后能自行垮落的岩层。其厚度一般为1~2 m
基本顶是指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通常厚度及岩石强度较大且难以垮落的岩层。基本顶一般只发生缓慢下沉,在采空区上方悬露一段时间,达到相当面积之后才垮落一次,其岩
(2)底板。正常层序的含煤地层中赋存于煤层之下的岩层称为底板。底板可分为直接底和基本底(又称老底)2种。
直接底是指位于煤层之下硬度较低的岩层,厚度一般几十厘米至几米左右,通常为泥岩、页岩或黏土岩。
.
.
基本底是指位于直接底或煤层之下较硬岩层,通常为厚层砂岩、石灰岩等。 4.
根据矿井开采的技术特点,煤层厚度可大致分为以下3(1)薄煤层,是指厚度为1.3 m(2)中厚煤层,是指厚度为1.3~3.5 m(3)厚煤层,是指厚度为3.5 m
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上把厚度大于8 m的煤
在复杂结构的煤层中,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和有益厚度。总厚度是指包括夹矸在内的
5.
(1)走向。煤层走向线是指煤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称为
(2)倾向。煤层层面上与走向垂直的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由高向低在水平面投影所
(3
根据矿井开采技术的特点,煤层按倾角大致可分为4类:
8°以下的煤层。
②缓倾斜煤层,是指倾角为8°~25°的煤层。 ③倾斜煤层,是指倾角为25°~45°的煤层。 ④急倾斜煤层,是指倾角为45
二.
地质构造是指煤岩体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发生变化留下的形态或迹象。矿井地质构造包括井田范围内的褶皱、断层、节理和层间滑动等。矿井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生产和安全最重要
1.
岩层或煤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形态称为褶皱构造。每一个单独的弯曲称为褶曲。岩层向上凸起,并且核部是老地层、两侧为新地层者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凹
2.
煤(岩)层受力后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失去了连续完整性的构造形态称为断裂。断裂面两侧煤(岩)层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裂隙或节理;断裂面两侧煤(岩)层
.
.
为了描述断层的性质及其在空间的位置和形态,可用断层要素来表示。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上盘、下盘和断距等。
根据断层上(1(2
(3)平推断层,是指两盘沿断层面作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断层。 3.
(1)冲蚀,是指成煤后水流侵蚀了煤层、顶板甚至底板,而过后又被砂石充填的现象,
(2)陷落柱,是指煤系地层下部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溶蚀和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坍塌现象。由于坍塌呈圆形或不甚规则的椭圆形柱状体,所以称为“陷落柱”。陷落柱内有大小不等的煤块、岩块和其他杂质胶结在一起,不坚硬,有的有积水、瓦斯等。在水文地质复杂的
(3)岩浆侵入体。含煤区域内的岩浆活动,无论是侵入、穿插或接触煤层,均可导致煤层的破坏和煤的变质,有的岩浆岩体还直接破坏煤层顶底板,使顶底板失去均一性。岩浆
1.
大型背、向斜轴部附近顶板压力常有增大现象,必须加强支护,否则容易发生冒顶事故,
2.(1
(2)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充满水后,可形成一个较大的储水构造;同时,断层破碎带还
(3)断层破碎带透气性能较好,在高瓦斯矿井中,瓦斯极易在此积聚,可能会造成瓦
(4)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给采区划分、工作面布置带来难度。较大断层可形成较宽的无煤带,既损失宝贵的煤炭资源,又使采煤工艺复杂化,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
第三节 煤矿采掘基本知识
一.矿井爆破
(一)爆破器材 1.炸药
炸药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快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量、生成大量气体产物,显示爆炸效应的化合物或混合物。炸药爆炸后,在岩体内产生瞬时高压冲击波,冲击波从爆源
.
煤矿安全培训教案样式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