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总结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高一物理必修一中的知识点,还没来得及整理的 同学或者想要整理的同学们赶快来看一下吧!
1 高一物理中运动的描述相关知识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 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例如:第 3s 末、3s 时、第 4s 初……均为时刻;3s 内、第 3s、第 2s 至第 3s 内……均为时间间隔。区别: 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 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 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五、运动图像的含义和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 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 x-t 图象和 v—t 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1)x-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v—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了解图象斜率的含义:(1)x-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 v—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 高一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 理
1.基本公式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利用公式解 题时注意:x、v、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解题时要有 正方向的规定。 2.常用推论
二、运动图像的理解及应用 1.研究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x-t 图象和 v—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 x-t 图象和 v—t 图象中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两物体恰能相 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 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 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 运动。
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 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四、纸带问题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 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2,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 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加速度
(1)逐差法:a=[(x6+x5+x4)-(x3+x2+x1)]/9T2
(2)v—t 图象法: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 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 图象), 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 k=a。 1 高一物理中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一、弹力问题 1、弹力的产生: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 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 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 物体。
3.弹力的大小:
(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kx。其中 k 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 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 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 弹力越大。
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 F=μFn 来求解。 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 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 则不存在静摩擦力。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物体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2.受力分析的顺序: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 体,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 的力。
(3)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 通过计算确定。
(5)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四、物理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1.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