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黑鳃金龟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汪宏伟 聂继东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7年第03期
摘要:东北大黑鳃金龟,别名大黑鳃金龟、朝鲜黑金龟子、白地蚕、白土蚕,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各省区。幼虫统称蛴螬,是主要的地下害虫,杂食性,取食萌发的种子、根茎、叶片等。掌握其生物学特性,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证农业高产、稳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黑鳃金龟;形态特征;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6.040 1 形态特征 1.1成虫
体长16~21毫米,宽8~11毫米,黑褐或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宽度不到长度的2倍,身上有许多刻点,侧缘中古向外突出;鞘翅各具明显纵肋4条,会合处缝肋显著;前足胫节外缘齿3个,中、后足胫节末端具端距2个,爪为双爪式,中部有垂直分裂的爪齿1个;后足胫节中段有一完整具刺的横脊;臀节外露,前臀节腹板中间,雄性为一明显的三角形凹坑,雌性为一横向的枣红色梭形的隆起骨片;雄性外生殖器阳基侧突,呈尖齿状。 1.2卵
椭圆形,白色稍带黄绿色光泽,发育后期呈圆球形。 1.3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45毫米,头部黄褐色,胴部乳白色。额前每侧顶毛3根,成一纵行,其中位于冠缝两侧的2根彼此靠近,另1根則接近额缝的中部,臀节腹面只有散乱钩状毛群,有肛门孔向前伸到臀节腹面前部1/3处,呈三射裂缝状。 1.4蛹
体长21毫米,初期白色,渐转红褐色。头部细小,向下稍弯,复眼明显,触角较短。腹部末端有叉状突起1对。 2生活习性
在沈阳地区两年完成1代,以成虫、幼虫隔年交替越冬。成虫活动期在4~8月;幼虫在春秋两季危害。越冬成虫4月末土温5℃时开始出土,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为盛期,土温13℃~18℃时在耕作层活动最盛,为害春播作物。土温超过23℃,又向深土层移动,为害减轻,秋季温度降低,又上升土层为害秋播作物。土壤湿润有利于幼虫活动,尤其小雨连绵天气为害加重。土温5℃以下入土越冬,入土深度20~50厘米。
由此可见,一年中有2个为害时期。在东北地区幼虫越冬深度在80~120厘米。成虫白天潜伏于土中,傍晚出土活动,取食、交配,黎明又回到土中。成虫能取食多种农作物和树木的叶片或果树花芽。交配后10~15天产卵,产卵深度5~10厘米,4~5粒或10余粒连在一起,卵一般散产于表土中,平均产卵量为102粒,卵期15~22天。 3与环境的关系及危害
幼虫长期生活于土中,因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而作垂直移动,据有关资料报道,10厘米深处土温14℃~22℃,土壤含水量13%~20%时,有利于多种幼虫的活动为害。土温降至10℃,幼虫下降至20厘米以下活动,在适宜含水量以外,也向较深土层移动。湿度低卵不能孵化,幼虫也容易死亡,尤其是幼龄幼虫,成虫的活动能力和生殖力也受到影响。该虫对湿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保水性较好的黏土、粉砂黏土中发生为害重,砂质土壤发生较少。该虫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也偏好结构疏松、有机质多、能保持适当水分的土壤。
成虫取食各种果树、林木及苗木叶片和各种作物茎、叶;幼虫为害上述植物地下部分,使植株枯死,且伤口易被病菌侵入,造成农作物病害。 4防治方法 4.1幼虫的防治
6月中下旬刚孵化的幼虫,头大,体小,活动能力差,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很低,是防治的最好时机,遇到大雨或土壤湿度过大时都可能造成死亡。室内试验发现,土壤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36头供试验幼虫有18头在4小时死亡,6小时内全部死亡。因此,可在东北大黑鳃金龟1龄幼虫阶段通过灌溉的方法防治幼虫。
预防播种期地下幼虫,要选用4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加水5升,喷洒在25~30公斤的细土上,拌匀施在667平方米苗床上,随即浅锄,将其翻入土中或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毫升加水5升,对细土20~25公斤制成毒土施入土中,可杀死土中蛴螬。
防治生长期地下幼虫,可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50%二嗪农乳油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任选一种灌根,8~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或用绿僵菌感染和杀灭幼虫。
如果使用马粪、猪粪等厩肥做基肥,必须经过发酵高温杀死虫卵和幼虫,也可以在厩肥中拌敌百虫粉处理后再用。 4.2成虫防治
利用成虫假死性,人工震落和捕捉成虫。清除地边、沟里杂草,也可消灭东北大黑鳃金龟成虫。
将做好的苗床用耙将5厘米厚的床面土搂至两侧,再将30%呋喃丹颗粒剂,按3公斤每公顷用量,与沙充分混合,均匀撒在苗床上,然后把两侧的表土复原,原土保持5厘米厚,封闭床面,整平后待播种,防治东北大黑鳃金龟效果好,但费工时。
若前茬是豆类、花生、甘薯或玉米的土壤中,应按要求挖样方调查虫口密度。虫口密度较大时(2条每平方米以上),应该采取灭虫措施或另外选择耕作地。
5~8月,在成虫产卵前用黑光灯诱捕以减少虫源的数量,也可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等喷雾辅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