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米力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表述了关于本原的思想,通过观察“水”这“有定形”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纳克西曼德作为他的学生则反对其老师的做法,他认为任何单一的自然物均不可成为万物的本原,只有
各种无定形之物所构成的原始
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无定形”作为一种原始混沌体,包含着一些对立的东西于自身之中,这些对立物就是冷与热、干与湿、由于它们的作用,从原始混沌的“无定形”中分离出万事万物。他认为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如水)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吧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而阿那克西美尼泽他认为气本身具有无定形的属性,正是它的聚散离合构成了宇宙万物,这是对泰勒斯和阿纳克西曼德思想的一种综合,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思想。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因为它培养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通过抽象思维而非感官知觉所把握到的对象当做了最真实的东西,当做了先于和高于具体存在物的本质,由此发展出从柏拉图一直到黑格尔的种种“本质先于存在”和“本质决定存在”的形而上学体。它不再把“本质”、“原则”、“绝对”等理解为一种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思想范畴,“本质被描述为非感性的东西,于是一种与感性、与旧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被提升和说成本体和真实的存在”,从而“形成了实在论哲学到理智哲学的过渡。”
3、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赫拉克利特把万物的本原规定为“火”,他认为或是变化无常的,始终处于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但其“分寸”、“次序”、“周期”、“必然性”等却是永恒不变的,是世界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而这种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又被他表述为“逻各斯”。逻各斯不是外加于火的,而是火本身固有的尺度,它规定和制约着火与万物之间的流变转化,而后者又反过来显示出逻各斯的永恒不变性。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巴门尼德把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称为“存在”;而把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称为“非存在”
巴门尼德通过逻各斯首次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开了西方认识论从语言中寻求线索这一做法的先河。由于“存在”作为系词是任何语言表述中的确定性的体现,这才是思维有了自己确定的对象,感官感觉则由于不确定的流变而处于“非存在”之中,无法用思维来确定。因此依据抽象思维而得到的“真理”,依据感官知觉得到的则是“意见”,这样就确立了一条轻视感官和知觉,强调理性思维的唯理主义认识路线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联系:他们都坚信,理性比经验更可靠,抽象的逻辑推理比任何具体的感官知觉都要更
1
加有力得多;
差异:高尔吉亚的华谊注意也仅限于一种形式论证,他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二芝诺则是完全无视感性的现实事件,纯粹从逻辑上对爱利亚学派的观点进行反驳;芝诺的论证是对“运动”和“过多”的否定,高尔吉亚则是力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性分别是什么?
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有一条基本原则,即“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条原则在时间上源于智者们进行论辩的需要,而在理论上泽开创了一种主管辩证法,即把赫拉克利特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对立引入到思想中,使之尖锐化而成为矛盾。他将矛盾仅仅看作是主观方面的分歧,认为这些分歧只要言之有理,就都是可以成立的,从而导致了一种“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不惜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积极意义: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无疑是对希腊作为“一”和“尺度”的“逻各斯”的解构
消极意义: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否认了世间的客观评判的标准
7、如何理解高尔吉亚“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 前者:高尔吉亚认为:“我已经穷尽了一切可能性,都没有可能思考任何东西的存在,这本身已说明一切思维都无法认识存在;而这又反过来就说明,即使有物存在也不是思维所能认识的。”
后者:高尔吉亚认为:“我们告诉别人时用的信号也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语言,语言是异于给予的东西。”
8、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及其具体内容。 “四根说”是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即认为世界上的本原—水、火、土、气每一种都是永恒不变的有定形的“一”,不能相互转化但是总量不变,只是按照不用的比例构成世间万物;“种子说”则克服了早期自然哲学用一来说明多的局限性,认为世界千差万别的的事物各有自己的本原,这无限多的本原就是各种事物的最小微粒,即“种子”;“原子论”和前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院子具有能动性。他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
9、简要叙述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并进做出评价。
在认识论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每一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这种影像通过空气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眼睛里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承认了外界事物的影像对感官的刺激时我们的一切认识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他也认为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它受到情感、意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关于事物性质的感觉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而对于不可感知的原子和虚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但是缺乏感觉的理性就是无源之水,他们二者只有精确程度上的差异。
它较为圆满的解决了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运动、理性与感觉等重大理论问题,
2
使古希腊的结构自然观达到了完备的形态,对现在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原子论”是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高峰,它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较为圆满地解决了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运动、理性与感觉等重大理论问题,使古希腊的结构自然观达到了完备的形态。这种形态首次做到了不用任何神或精神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而只凭自然物质本身来解释自然,对后世一直到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前者:苏格拉底把人看作是理性的思维主体,“认识你自己”正是要求人们去发现人的共同的和普遍的本质,本质主要是指精神和道德世界中的事物。他认为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如果人坚持要去认识自然,这乃是一种狂妄自大的僭越,其结果不仅不能认识自然,而且也不能认识自己。
后者: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时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只有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的知识,才是美德。他强调美德是心灵内在原则,另一方面有认为美德作为一种知识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
12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及其意义是什么?
苏格拉底通过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
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
苏格拉底的这种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
13、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理念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一”的同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实质是:思维或理智的对象。
第一,柏拉图把理念扩大到世界的一切方面,认为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都有自己的理念作为其存在的根据,他将实体实体化和客观化;
第二,柏拉图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理念本身却是完美无瑕的,因此理念不仅是可感事物的根据或原型,而且也是它们追求的目标。
在柏拉图那里,由于万事万物都各自有自己的理念,各种理念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等级分明的“理念世界”。
3
14、简要叙述柏拉图的回忆说并进行评价。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原已有了理念的知识,只有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出生以后通过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
评价:回忆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思想。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第二,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第三,论证了灵魂不朽。
15、简要叙述柏拉图的辩证法及其“通种论”并进行评价。
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一种研究纯粹理念(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学说,它不涉及抽象概念与现实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系统地探讨各个哲学范畴之间的对立关系。
通体论:对立双方都有其真理的一面,它们只有在一个高于它们的第三者,即一个更普遍的“种”的概念之下才能统一起来。
评价:柏拉图的辩证法大大超出了爱利亚派和智者派的带有诡辩色彩的“消极的辩证法”,而提升到了黑格尔所谓的“积极的辩证法”的水平,对后世的辩证法有着重要的启发。
16、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德谟克利特指出宇宙空间除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也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不能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他主张不管是感觉还是理智的认识,都是由组成外界事物的原子所流出的影像所造成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柏拉图主张理念不仅是可感事物的根据或原型,而且也是它们追求的目标,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在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的问题上,柏拉图批判性地综合了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等各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最终形成理念、原始物质与可感事物三者之间关系的学说。
17、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8、简要叙述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及意义。
1.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实体或共相只能存在于具体事务之中,而不能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
2、人们用来论证理念存在的方法都站不住脚,它们或者是缺乏必要性的推论,或者是推出了一些没有之对应的东西或理念;
3、“分有”只能是对“实体”的分有,因为只有“实体”才具有形式或理念,而柏拉图
4
却让那些非实体性的东西也具有理念,如此,“分有”就成为一句空话,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诗意的比喻”而已;
4、从现实的角度看,力量对于感性事物没有任何意义,它既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也不能帮人们更好的认识事物。
意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体现的是二者不同的哲学基础与终极实在的差别,这些批判更是亚里士多德站在自己的哲学观上对理念论的一种的深入研究与阐发,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
19、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实体学说的基本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如“个别的马”、“个别的人”。
特点:1、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东西;2、实体不同于属性,它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3、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4、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20、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在人造物中“四因”是彼此区别的,但是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而事物的形式与质料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的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至于质料和形式的结合方式,亚里士多德斥之为目的论。因此对于自然产生的东西,形式就是目的,质料是被动的可能性,形式是主动的现实性。(P61-63)
21、亚里士多德认识论学说的内容及特点是什么?
内容: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承认对于第一实体或个别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感觉发生的源泉。另一方面,他认为感觉只能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能把握其实质,更不能使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虽然承认理性灵魂中关于一般原理和原因的知识不能脱离感觉经验,但是他却把感觉经验仅仅当作普遍知识的触媒,而不是它们的来源。
特点:亚里士多德则试图以一种折中的方式把这两种对立的灵魂学说协调起来。但他同时又强调,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只存在于自由人身上,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只具有消极被动的灵魂。
22、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差异: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主张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与虚空构成的。伊壁鸠鲁的改进在于,他认为原子除了有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形状、次序、位置等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重量上的区别,原子在虚空中进行直线下降运动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重量。另一个改进是提出了原子有偏斜运动的思想。这是首次真正把运动的原因归于物质的内部,摆脱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