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传统耕作与土壤耕作现代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传统耕作与土壤耕作现代化

近年,我国农耕界出现了\精耕细作违背科学\,\大力

推广免耕法\等一些错误的观点,为此,作了一点基础性研究与分析,为探讨这些问题提供些参考。

1. 浅析传统中式犁

三角犁铧系中华之独创已是定论三角石犁,至今已有四千余载

(1-7)

。自考古发现第一个商代

(1)。但三角犁铧的中式犁,其弊

病也早有定论,即中式犁耕层不均,有\三角生格子\。南方称\隔条\或\夹生条\;北方叫三角生格子。耕沟狭,易漏耕,犁底不平

(4-7)

。以至于在五十年代我国第一部生产技术权威专著

(8),以及八十年代我国

(18),和高校第一部农机教科书第一部《耕耘名词术语标准》

(9)中都没有提到中式犁。也没有

给三角犁以其应有的位置。似乎现代农业生产中,中式三角犁应被西洋平翻铧式犁取而代之。

三角犁铧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从我们的试验结果可知,虚实并存耕层是传统垅作的继承和发展,源于、但优于三角犁铧耕作。虚实并存耕层比全虚和全实耕层既增产,又提高了有机质含量。也就是虚实并存这一土壤耕作方式创造的耕层,

可以在增产的同时(用地),增加局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地)--即用地养地相结合。此处的\局部\即是指\实部\,而实部的前身即是三角犁耕的\三角生格子\。据此,我们认为中式犁用三角犁铧耕作所产生的三角生格子,在保持我国耕地肥力数千年不衰,与施肥的化学因素和豆科与轮作换茬的生物因素养地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即是长期为世人所忽略的因素养地

(4)。是历尽数千年沧桑,所保存下来的

我国传统精耕细作的宝贵经验之一。

那么,三角生格子是否已消灭?在生产上是否存在?应用范围如\熟耕\是我国历代农书一再强调的,\十耕萝卜九耕麻\、\纵横七八遍\的提法也屡见不鲜。\犁欲廉\更是自《齐民要术》起,便是农书公认的直接消灭三角生格子的技术措施,从理论上看,似乎已经消灭了。

首先分析一下中式犁、三角犁耕的基本特点。由于是等边三角形犁铧,可将耕起的土壤向左右平均分配。同时由于左右两面压力相等,因而中式犁行走时相当稳定。甚至可以像骑自行车撒把一样,只要牲口走得稳,完全可以在趟地时,不扶犁,跟在犁后面空手而走。只是在地头抹弯时才扶犁。这些是非曲直笔者亲身体验过的。如果在耕地时要\犁欲廉\,像洋犁--平翻犁一样,不漏耕,也不重复耕。而将田土全面耕起,消灭三角生格子。则前一犁耕的侧面,地面压力要减小,左右不平衡,结果造成中式犁行走不稳定;另外,前一犁耕的土壤,又要受一次无用的搅动。费力大而功效微,实际上在两犁沟之间不得不

留有一定距离,也就是无意识地保存了三角生格子。

其次,在实际生产中,犁耕是一项繁重而又艰苦的体力劳动。试想,在一望无际的田地里,\犁欲廉\和\纵横七八遍\,底确是不现实的。是理想化了的。笔者在七年的插队知青农业生产第一线上,就是在耕青年点自己的园田地,种土豆时,也没有像常规的趟一犁扣一犁的种法。而是直接把土豆栽子摆在地上,一犁隔一犁地复上土完事。这表明,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尽量简化作业,减轻劳动强度。这时的任何理论教条都是没人能遵守的。

由此可见,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法有效地消灭三角生格子。笔者认为之所以古农书一而再,再而三地,一代接一代地反复强调\熟耕\、\纵横耕\、\廉耕\,就是因为在生产实践上\漏耕\,也就是三角生格子始终无法解决。我们认为这是判读古农书中的生产技术的应用广泛与否的一条法则:古农书中广泛记载,而后消失的生产技术不是失传了,而是在生产上已普遍应用,不需要再推广介绍了;古农书中自始至终广泛记载,反复强调,历久不衰的生产技术不是已经广泛存在,应用了,而是在生产上始终是个没有有效解决的难点。要注意这两项反其意而用之的法则,只适用于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不适用于理论阐述。

综上所述,三角生格子是历代农学家们努力提倡予以消灭,但几千来

并没有消灭,而是在生产中广泛存在(不是应用,而是无可奈何地留下来,客观存在)。这一客观存在应归功于中式犁的三角犁铧。因此应重新评价中式犁在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认识三角犁铧的\弊病\与优点。改写中式犁的\功过史\,重新检讨自五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全面引进西方平翻铧式犁取代中式犁,彻底消灭三角生格子的得失。给中式犁以应有的位置,继承我国传统精耕,古为今用,让中式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再立新功。其实,虚实并存耕作就是在研究三角犁铧产生的三角生格子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而成,中式犁已经立了新功!

2.西方传统翻耕弊病产生的免耕法

首先应明确\免耕\与\免耕法\的区别。免耕是免除耕作,不耕;免耕法是一种定型的耕法,应具备应用技术、配套机具、理论依据三个组成要素。

免耕法产生于高度发达国家的大马力、高能耗、高强度铧式犁翻耕下,造成大\黑风暴\,严重破坏土壤的背景中。它能够应用于生产的必要条件是高效化肥与广谱高效农、除草剂。作为一种耕法,其组成三要素简言之是,其理论依据是防止风蚀、水蚀、保护土壤。应用技术是\地面秸秆复盖\加\喷-种-收\体系,需要大剂量化肥、除草剂和农药。其配套机具是免耕播种机加喷药器。其应用条件是:必须是大、小孔

隙比例适当的免耕土体;较高有机含量的耕地土壤;不得在粘重土壤、低湿地运用。

其利是减少进地次数,因而减轻压实土壤、减少机耕费用、减少能耗。地面秸秆复盖可保持水土,防风蚀、水蚀。培肥土壤。其弊为减小了耕层总孔隙度。降低了地表温度。加剧了病虫鼠害。高剂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增加了费用,加剧了污染,污染了农产品;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活动

从上述可知,免耕法不是免耕,也不是单纯直接播种,它与我国上的\裂土扫麦法\的墒种,传统的\耒襄种\、\耧种\、\瓠种\是不能等同而论的。我国传统精耕细作除水田、砂田,留茬播种外,多是裸地耕作,虚土复盖。谈不上广谱高效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免耕播种机,更谈不上保护土壤,防止风蚀、水蚀的理论,因此不能说在中国免耕法古已有之。免耕法耕层总孔隙度较小,是全实耕层。渗水能力差,提墒能力强,蓄水差,供水好,光用水不保水。按虚实结构说定性,属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强,对作物是发小苗,不发老苗。产量低,对土壤是光养不用。矿化分解释放养分少,作物后期脱肥产量低。免耕法用高化 肥投入,虽然消除了不发老苗和产量低的优势。但由于地面复盖,春季地面温度低,发小苗的优势没有了。同时进一步抑制了本来就很弱的好气性微生物矿化活动。其实质是把土壤只作为作物立地的基质,没有发挥土壤本身的作用,即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10-15)

8ik3425jcb1xep036fj71ujtp7zr5k019f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