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教育界广大教学管理和研究人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没有统一的改革模式可循,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才能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1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加强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 北京印刷学院是以培养印刷出版等传媒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以系列基础课程改革为重点,进行课程体系重组和整体优化,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以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为载体,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建设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带动全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以课程评估为手段,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化、科学化。 1.1 按计划立项资助
北京印刷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每年根据教学工作重点,结合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2004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通过鼓励教师主持和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促进
了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营造了重视教学改革、重视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共有500多人次直接参与了各级各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有200多项校级以上项目获得经费资助。 1.2 实施激励机制
北京印刷学院明确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作为教师岗位任务,规定获得校级以上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除学院按1:1比例配套经费资助以外,还按到位研究经费的10%给予业绩奖励。对获得校级及以上精品课、优秀课、精品教材等荣誉称号的,给予业绩奖励。从2003年起,为鼓励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设立了课堂教学质量奖,用于表彰在本科教学中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表现突出、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现已有7人获此殊荣。2006年,结合教育部名师工程,开始实施“教学名师奖”评比制度,进一步加大了对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奖励。近三年来,该院课程建设成效明显,建成了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40门、优秀课程87门。 1.3 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
北京印刷学院积极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明确课程负责人岗位及任务。规定校、院/部级重点建设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应由副教授以上岗位教师担任,其它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应由讲师及以上岗位教师担任。每门课程均设置课程负责人,负责对该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使课程建设工作层层落实。
1.4 实施课程评估制
1997年北京印刷制定并实施了课程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2005年修订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评估指标内涵不断完善,突出了对课程结构体系内容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考试方法的改革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课程评估作为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坚持“三年一轮、滚动建设”的原则,全校所有课程均须在三年内至少接受二级学院(教学部)或学院评估一次,以总结课程建设成果,树立新的建设目标,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005-2006年已对全校398门课程进行了评估,其中校级精品课程10门,优秀课程37门,良好课程238门。课程评估推动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促进了教材建设与选用质量的提高,推进了双语教学的开展。 2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通过教学改革,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宽口径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全校按工、文、管设置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公共选修和必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学时比例占总学时的50%以上。
二级学院按二级学科设立了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85%。每个专业按主干学科设置了带有专业特色、体现专业前沿、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模块。
工科学生建立“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