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①了解农业生产概念、特点及常见分类;②理解区位的含义;③引导学生找出农
业区位因素,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
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说明区位因素对
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区位理论知识,树立学生联系的普遍性,及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方法、重迁移) 学生学法:因果联系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本书的前两章里我们学习了人口及人口的聚集地城市,那么是谁为人口和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毫无疑问是(工农业)生产活动。
[提问]想一想我们一日生活所需,哪些来自农业?
我们一日三餐,米、面、肉、奶、蛋、禽、果、蔬等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农业。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提问]①什么是农业?
②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③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④世界是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⑤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阅读我们的教材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板书]: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
农业区位因素
[讲授新课]: [展示幻灯片]:
农业生产活动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人类利用土地
- 1 -
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农业广义概念)。细分下去又可以分为五类:种植业(狭义农业概念,俗称“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分类)。
[展示中国南稻北麦分布及生产季节图],请同学们分析农业生产在时空上有何特征? [学生回答]地域性、季节性及周期性。
[教师总结]地域性要求因地制宜;季节性要求因时制宜,不误农时。
注意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生产的地区和时间差别,南方水稻生产的时间安排。 [板书]:一、农业生产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1、概念
2、类型: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3、特征:地域性 因地制宜
季节性、周期性 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展示我国东耕西牧、南稻北麦分布图]:
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分布的原因(能颠倒吗?),找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提问]:1、描述我国农业分布格局(东耕西牧、南稻北麦);2、以黄河中下游小麦种植和青藏高原畜牧业为例,思考能否颠倒?为什么?(青藏高原不能经营小麦种植业——主要是自然条件限制;黄河中下游可以种植小麦,也可以经营畜牧业,但最终选择了种植小麦——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的影响);3、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布局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回答]略
[板书]:二、农业区位因素 [展示图片、列举实例]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资料、图片反映了什么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差别,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分析回答]略
[教师总结]
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均产生影响,自然因素是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基础,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个别地区例外),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而且人类可以利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改造自然条件,以利于生产活动。一般而言,自然条件变化不大,社会经济因素则经常发生变化,农业区位选择时应该注意这种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中,市场区位及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影响最突出,另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区位专业化生产。 [板书]:
1、自然因素
气候、土壤、地形
2、人文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
[课堂小结]
- 2 -
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有其主导因素,农业区位选择其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具体农业布局安排上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获得最佳农业效益。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