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练习题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名词解释
1.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和交易,一般由和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增加等 2.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General Trade System)又称体系,是以通过国境作为统计的标准。凡是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记为进口,称为“总进口”(General Import);凡是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为出口,称为“总出口”(General Export),两者之和为总。
3. 国际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又称国际贸易值,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一定时期内世界贸易规模的对外贸易总额,它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也称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能准确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数量,而确立的一个指标。在计算时,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国际贸易额,得到的就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国际贸易额,该数值就叫报告期的国际贸易量。
4.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 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5. 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卖买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卖买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 6. 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intermediary trade)或再输出贸易(Re-Export Trade),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品的生意,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易手进行的买卖;过境贸易是指甲国向乙国运送商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须通过第三国,对第三国来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此项交易,但商品要进出该国的国境或关境,并要经过海关统计,从而构成了该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部分。 判断题
1.国际贸易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对) 2.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金额都反映在该国的海关统计上。( 错 ) 3.世界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之和即为国际贸易额。( 错 ) 4.世界出口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对 )
5.对外贸易额可以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流量和规模。( 错 )
6.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对)
7.转口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可以经过转口国,也可以不经过转口国,直接由生产国运往消费国。( 对 )
8.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专门贸易体系是以货物进出关境和结关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对 )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贸易条件恶化会导致该国贸易逆差扩大或贸易顺差减少。(对)
理论篇: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1.何谓国际分工?简述国际分工的类型。 答:
按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 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 类,可划分为: ①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垂直分工是水平分工的对称。 ②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
③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起来的国际分工方式。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名词解释
1. 绝对优势:
2.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投人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投人的话,则称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 3. 比较优势: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称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 判断题
1.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可归纳为“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对 ) 2.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主张自由贸易的学说。( 错 ) 3.比较优势理论只能应用于简单的两国模型中,而不能应用于现实中众多国家参与贸易的情况。( 错 )
4.重商主义者认为每个国家应该努力实现出口等于进口的平衡贸易。( 错 ) 5.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在贸易中两个国家均能通过出口其比另一国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产品获益。( 对 )
6.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其中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各国也可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获益。( 对 )
7.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认为,两国间的贸易条件均衡仅取决于两国的生产成 本。( 错 )
8.一国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它就越能从交换中获利。( 对) 9.一国对某种商品的供给能力越强,它就越能从交换中获利。( 错)
问答题
1、试述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
产率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 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上论点便是古典甚至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基础。 对于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进行评价
①比较利益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②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如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 ③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问。
④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①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当他看到这一情况时,表示无能为力,认为适用于国内交易的规则不适用于国际贸易。 ②该理论并未从根本土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 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功能都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即便国际贸易不存在超额利润,即比较利益,只要能使商品得到实现,贸易就会发生。因为从逻辑与现实 出发,厂商首先要收回投资、获取平均利润之后才会追求超额利润,因此,将国际贸易发生说成是为了追求比较利益(超额利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③比较优势学说暗含有一层意思,即越落后的国家参加贸易,则越会受益。这里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的流向,难以被相对落后国家接受。总之,在发达国家这一理论仍被认为是正统贸易的理论基础,至少在教科书中说是政策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研究中,这一理论有不适于当代现实的地方,应加以完善、补充,使之多因素、动态化、数量化。对于我国而言,比较利益学说的合理内核可以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理论论述之一,作为各个地区结合优势发展贸易的基础。
2、穆勒是如何用国际需求方程式来表述相互需求理论的?
所谓国际需求方程式,就是指贸易双方相互需求相等时(即供需一致时)的交换比例所构成的供求的供求数量。所谓相互需求相等,就是指交易双方各自的出
口刚好偿付其进口,即贸易平衡。在贸易平衡的交换比例就是一个稳定的交换比例,这个稳定的交换比例所构成的供求数量,就叫国际需求方程式。穆勒论为,引起国际商品交换比例变化的因素是交换双方对对方商品需求的强度,如果甲方对乙方商品需求的强度超过了乙方对甲方商品需求的强度,那么,交换比例就会朝着不利于甲方而有利于乙方的方向变化,反之亦然。由于交换双方彼此对对方商品需求强度在不断变化,从而引起交换比例的不断变化。而交换比例的不断变化,又引起交换双方贸易利益大小的变化。在双方分配贸易利益时,如果国际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少。因为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说明它从贸易中取得的利益越接近于分工和交换前自己单位生产时的产品量。相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来接近于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对对方越不利,对方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少。穆勒认为,相互需求强度不仅引起交换比例的变化,而且还决定交换比例。只有在贸易平衡下的交换比率才是稳定的交换比率。此时,国际交换将按这一比例进行下去。
计算与分析题
1、有A、B两国,分工前生产情况为:A国生产1单位x产品需1天,1单位Y产品需2天;B国正好相反,生产1单位X产品需2天,1单位Y产品需1天。如果进行专业化分工,试按绝对利益分析其中的贸易和福利情况。 答:按照绝对优势理论,A国应专业生产具有高劳动生产率的X产品,B国应生产具有高劳动生产率的Y商品,进行专业分工后: A国将全部劳动用于生产3个单位的X产品,不生产Y产品,B国用全部劳动生产3个单位的Y产品,不生产X产品。很清楚,在全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与分工前相比,总产量增加了2单位,各国的消费在保持1单位X产品、1单位Y产品时,按照1X:1Y的比率进行交换,A、B两国和全世界都因此而获得利益,即消费了更多的商品。 2、假设中国与美国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中国的总劳动力为800小时,美国的为600小时,现给出中国和美国分别生产1单位的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如表所示。
表3—1 中国、美国分别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l单位小麦所需劳动时间 计算机 小麦 中国 100小时 4小时 美国 60/小时 3小时 请问: (1) 两国分别在什么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其分工模式和贸易模式是什么?
(3) 两国发生贸易的世界价格范围是什么?如果给定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哪个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2、答:(1)中国小麦,美国计算机 (2)美国分工生产计算机并出口,中国生产小麦并出口 (3)25:1~20:1
3、表3-2所示是葡萄牙和美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的情况。试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两国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并各自获取国际贸易利益。
表3-2葡萄牙、美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的情况 酒产量 劳动投入 毛呢产量 劳动投入 国家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分 工 美国 葡萄牙 前 合计 1 1 2 120 80 200 / / / / / 1 / 1 1 2 2.2 1.2 100 90 190 / / / / 分 美国 工 葡萄牙 2.125 后 合计 交 美国 1 换 后 葡萄牙 1.125
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里昂惕夫之谜:名词解释华西里?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1973年,列昂惕夫因发展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这种方法在经济领域产生和重大作用,而备受西方经济学界的推崇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判断题
1.在要素禀赋理论中,如果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他国家,那么该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对 ) 2.要素禀赋理论推测贸易将引起劳动力充裕国家的相对工资水平下降。( 错 ) 3.里昂惕夫之谜是指工业化国家间比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更容易发生贸易。( 错 ) 4.要素禀赋理论推测贸易将引起劳动力充裕国家的相对工资水平上升。( 错 ) 5.根据H—O理论,一国如果比他国拥有更广阔的土地,该国便是“土地丰裕’’的国家。( )
6.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的程度是各国比较利益形成的基础。( )
7.根据H—O模型,对于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来说,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