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这主要是指该制度
A. 保证了官吏的廉明清正 B.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C.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 保障了专制集权统治 2.就历史阶段特征而言,隋唐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A. 民族政权并立 B. 商业经济空前活跃 C. 繁荣与开放 D. 中外交往与冲突
3.以下摘自一位同学的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后的笔记,其中说明开凿目的是( ) A. 大运河凿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B. 北达涿郡,南抵余杭,以洛阳为中心 C. 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D. 隋的统一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
4.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 .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 .隋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 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发展
5.“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美国迈克尔·H·哈特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排在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 秦始皇 B. 隋炀帝 C. 汉武帝 D. 隋文帝 6.下面有关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隋朝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共分四段 B. 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
C. 隋朝大运河全长2024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 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有人说,秦朝和隋朝是两个非常相似的王朝。下列属于两者的相同点的是 ①都结束了分裂局面; ②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暴政; ③存在时间都较为短暂,都是两世而亡; ④都曾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工程;
第 1 页
⑤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8.某导演拍摄电视剧《隋文帝》时,布置了四个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 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B. 征发大量人民开凿大运河
C. 出兵灭陈,完成国家的统一 D. 发展经济,使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9.在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是皇族外戚夺取政权建立的 B. 都是少数民族统一南方后建立的全国性政权 C. 都城都设立在长安 D. 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10.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记载道:“(科举)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说明科举制度
A.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 保证了官吏的清正廉明 C. 选拔人才不论出身高低 D.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1.制度创新是巩固统治的有效保证。下图反映的隋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度
12.孟德斯鸡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
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B. 使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 C. 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 D. 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
13.唐朝杜佑所撰《通典》中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段史料体现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是 A.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提高了隋朝造船技术 C. 便利了隋炀帝巡游玩乐 D. 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
14.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这种通过考试的制度
A. 诞生于隋文帝时期,唐朝进行了完善 B. 改变了选官的目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 是诗歌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 D. 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局面,使政治文化更具平民性
第 2 页
二、综合题
15.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科举制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初步创立?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什么制度?
(3)明朝科举制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试分析明朝科举制的方式具有什么严重的危害? 16.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隋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不拘一格的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材料三: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1)阅读材料一为改变市第独霸政府的局面,哪位皇帝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了什么制度?她的统治为后来什么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说明宋朝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宋朝改革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是什么? 三、简答题
17.简答题: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到:“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请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边示意图)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摘自皮日休《汴河怀古》
(1)请你仔细观察示意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两端: A.___________B._________
运河四段: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_
第 3 页
(2)材料一所示是中国古代哪个大型水利工程?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凿的?
(3)2024年该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9.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于哪一朝代?
参考答案
1.B
【解析】依据题干“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材料中提到的制度是科举制度,这是我国古代凭借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材料中的“五个没有”充分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性,B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度是人们凭借真才实学做官的制度,但不能保证为官后官吏的廉明清正,A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度确实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但这一点内容与题干的材料内容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保障了专制集权统治是科举制度的意义,在题干材料中也不能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经济文化异常繁荣,兼容并包,存世文物、史籍可以充分证明唐朝的繁荣与开放,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B
【解析】A项 589年隋朝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符合史实;B项 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说法错误,隋文帝励精图治;C项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符合史实; D项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发展,符合史实;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隋文帝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记忆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得出答案。
5.D
【解析】根据题干“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是隋朝隋文帝;根据题干“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隋文帝的统治,ACD不符合题意,故选D。
第 4 页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通过情景再现隋文帝的统治,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年号开皇。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符合题干“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又一次实现了南北统一。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符合题干“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因此判断是隋文帝。
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24多千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BCD项说法都是正确的;隋朝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共分四段中“以长安为中心”的说法是错误的,A项符合题意;故选A。 7.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隋都结束了分裂局面,秦结束了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在公元前221年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隋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秦、隋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暴政,导致了农民战争,成为短命王朝,由于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秦朝历经11年;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朝历经37年。秦、隋都有一个闻名于世的宏伟工程,秦朝修筑了万里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而科举制是隋朝才创立的,选项⑤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 8.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从公元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选项B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文帝无关,而选项ACD是隋文帝的功绩;故选B。 9.D
【解析】A项“都是皇族外戚夺取政权建立的”说法错误,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B项“都是少数民族统一南方后建立的全国性政权”说法错误,隋朝的建立者杨坚是汉族;C项“都城都设立在长安” 说法错误,元朝的城都设立在大都;D项隋朝建立后,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元朝建立后,创立了行省制度。因此隋朝、元朝“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说法正确,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第 5 页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隋朝、元朝。隋朝和元朝有很多相同点,如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割据局面实现了统一;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10.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科举制度创造出一种相对客观、公平的选拔机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高位的局面,国家可以选拔更多真正有用的人才。科举制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题文材料“(科举)考试十分公正……”说明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不论出身高低,故选C。 11.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集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政治制度。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C项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制度;D项是元朝时期实行的制度。故选B。 12.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种考试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凭才学参加政权,有利于选拔人才,使出身低微但有才学的人,可以得到中央任用,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巩固了统治,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B项表述错误,故选B。 13.A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史料体现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是在589年隋朝灭陈,D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进行了完善。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局面,使政治文化更具平民性,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诗歌文化繁荣。因此ABC三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故选D。 15.(1)隋文帝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开创 (2)殿试制度
(3)变化: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形式。
第 6 页
影响: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是隋朝隋炀帝时期创立的;隋炀帝时期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创立。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考试范围在《四书》《五经》内,内容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形式。明朝的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等等。
点睛: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创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创立;第二问,武则天时期首创殿试;第三问,八股文的考试是在明朝时期产生的,依据所学答出影响即可。 16.(1)隋文帝设置进士科 (2)殿试开元盛世
(3)重文轻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因此,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的是隋文帝;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设置进士科。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继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有一年,她将应试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用了几天时间。这是殿试的开始。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因此北宋武将发出“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样的感慨。因此材料三说明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宋朝改革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是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科举制。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时期完善科举,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强调以
第 7 页
才能为选官标准。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7.隋炀帝不体恤百姓,奢侈无度,使百姓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的残酷暴政。 【解析】材料“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的意思是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行宫,从行之人多达数十万人,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三次远征发兵进攻高丽,穷兵黩武,终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因此,隋炀帝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是:隋炀帝不体恤百姓,奢侈无度,使百姓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朝速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残酷暴政。
18.(1)A.涿郡B.余杭C.永济渠D.通济渠E.邗沟F.江南河 (2)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或杨广))
(3)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解析】(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可知,这是隋炀帝时期开通的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
涿郡,南至余杭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运河从北向南分为四段,即C段永济渠、D段通济渠、E段邗沟、F段江南河。
(2)根据所学可知,该水利工程是隋朝大运河,是隋朝时期隋炀帝时期开凿的。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可知,大运河全长2024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第二小问,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中“漕”指的是漕运,即运河运输,说明大运河是南北交通大动脉;“其为利也博哉”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19.中央集权制度(君主制);秦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相关知识点。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局一切军政大权。所以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它开创于秦朝。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