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之举
--《指南》之社会领域案例分析
案例:
又到了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时间了,孩子们都很高兴,玩得不亦乐乎。王馨怡、张世博等孩子是在美工区画画。没过多久,王馨怡就跑了过来,“老师!老师!张世博又弄坏了我的蜡笔了。”我走近一看,蜡笔被折的都断了好几截,我还没来得及问明原因,就听见李彦洁等的小朋友不停抱怨说:“是啊,张世博他以前还把我的图书给撕了!”“对,他以前还打过我呢!”“他是坏孩子,有一次他把我画的画扯坏了!他很坏的!”孩子们唧唧喳喳地向我诉说他以前的“恶行”。 分析:
这让我颇为吃惊,因为孩子们对同伴缺乏应有的宽容。我也留意到,当请孩子谈谈自己对同伴的认识时,很多孩子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守纪律、打人、不好好吃饭、被老师批评等等,对同伴的优点却很少提及。当孩子满脑子都是同伴的缺点时,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
同伴关系在学前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则逐渐增加。孩子与同伴平等化的交往更有利于幼儿探索各种社会交往技能。但如果孩子缺乏对同伴的宽容心,则会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无法宽容他人的孩子往往会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不被他人宽容的孩子则可能会感到受到排挤,对一直指责自己的孩子怀有怨恨之意。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们的关系变得紧张,不利于他们社会性发展。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针对孩子们对张世博的各种“罪状”,我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直接指责他的各种错误。而是蹲下来询问张世博为什么弄断了蜡笔?孩子告诉我,太只是太用力了,然后蜡笔就断了。世博是我们班的肥胖儿童,他画画的时候因为太用力才折断了蜡笔,是情有可原的。我对孩子们说:“我
们画画的时候也会不小心把蜡笔折断的,对不对,我们张世博不是故意折断蜡笔,只是太用力了。你们大家能原谅他吗?”孩子们听了之后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原谅他。在孩子和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应尽量不表现出对犯错孩子的严厉指责和批评,而是冷静地引导孩子复述事件的过程,找出引起发生矛盾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日后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