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探究中学数学
----勾股定理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平阳县建峰中学―――柳玲敏
在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融入主动的探究、发现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归纳概括获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已的手中。以下教学案例就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尝试。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浙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六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勾股定理及内容,并能进行简单证明。
2、 培养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并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难点: 拼图、用计算面积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 引导发现、尝试指导、实验探究相结合。 2、学生学法: 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与主动发现相结合。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结合动画讲故事)西周开国时期,周公非常爱才,他和喜欢钻研数学的商高是好朋友。有一天,商高对周公说,最近我又有一个新的发现,把一根长为7的直尺折成直角,使一边长(勾)为3,另一边长(股)为4,连接两端(弦)得一个直角三角形,周公您猜一猜第三边的长等于多少?周公摇头不知道。 同学们,你们猜猜是多少?
生:5!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也没关系,我们来量一量斜边的长就知道了。(动画演示)
师:后来又发现,直角边为6、8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是10。这两组数据是否具有某种共同点呢?带着这个问题人们对直角三角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计算三条边长的平方发现,直角三角形中的三条边长之间还真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同学们也来算一算、猜一猜看,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3+4=5、6+8=10
师:这是两组特殊数字,但由此引发一个有待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看哪位同学有新问题要提?
生: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也有这种相等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用几何画板再做一个直角三角形来多实验几次,请注意观察。(任意改变三边的长,度量、计算显示相等关系依然不变。)
师: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或问同学们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桌商量讨论后把你们的结论用文字语言或数学式子表达出来。
生: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即 a+b=c
2
2
22
2
2
2
2
2
师: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好!这个结论尽管是通过多次实验得到的,但要说明它对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都成立,还有待进行证明。首先我们要明确,在什么图形中要证明什么结论?
生:在直角三角形中证明a+b=c
师:怎样证明呢?(学生茫然)这个问题是有点难度,让我们先来观察这个要证明的等式,看等式中的a、b、c表示什么?
生: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师:a、b、c是边长的平方,由边长的平方可联想到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师:对整个等式你们怎样理解?
生:等式可以理解为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师:那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拼正方形的游戏,看能不能对我们证明结论有些帮助。
(这一环节利用故事情节引入,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过程。在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提问,是为了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带着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感受数学的再发现。)
2
2
2
2
2
2
2、动手拼图,合作探索定理证明方法
师:现在,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老师给每小组提供了拼图模型两套,要求每一套模型拼成一个没有空隙且不重叠的正方形。拼好后请上台展示你们的成果,比一比,看哪一组完成任务最快。
(这里充分利用了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给静态知识注入了活力,同时在课堂上增添了观察、探究等可形成能力的新因素。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