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李风志;徐海波
【摘 要】【摘要】目的 探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研究组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照组进行常规神经内科疗法,根据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OS)评估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和血脑屏障指数。结果 研究组的GOS转归情况和复发情况、SSS评分和血脑屏障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临床效果确切。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年(卷),期】2015(000)020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抽吸;微创 李风志 徐海波
作者单位:253009 德州,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医院
原发性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高血压脑出血,因发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临床常见于中老年人[1]。探析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我科室2013年6月~2014年5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其中男性
50例,女性36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3.7±2.5)岁。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疾病科学会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特征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变部位:小脑出血10例,脑叶出血20例,基底节区出血56例。入院GCS评分(8.1±2.3)分,平均出血量(47.6±12.5)ml,发病至治疗平均时间(11.6±3.7)h。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发病至治疗平均时间、入院GCS评分、平均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大体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预防感染、氧气吸入、止血、降颅压脱水、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研究组:局麻下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疗法,患者取仰卧位,进行CT立体定位,穿刺点为血肿接近颅骨的最短CT距离,出血量最多处,避开主要功能区及大动脉部位,选择长度适宜的YL-1型穿刺针,在锥颅钻孔及局麻后,导丝引导硅胶管(内径为3.5 mm)进行血肿直接穿刺,连接引流管,将针芯退出,轻负压多向抽吸,第一次抽吸量低于血肿量的1/3,如出现阻力,进行手法震荡,首次血肿量清除20%~40%后,生理盐水内加入尿激酶2~5万U注射病变区,引流管夹闭2 h后引流开放,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呈淡红色,术后CT复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引流时间、冲洗次数,监测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和意识状态。无血肿时拔针,缝合局部,无菌加压包扎。治疗1个月后对全部患者穿刺腰椎,留取2~3 ml脑脊液,当日晨起空腹抽取5 ml肘部静脉血,静脉血及脑脊液内的清蛋白进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分析
全部数据进行SPSS 18.0软件系统处理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应用(±s)表示,P<0.05则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的GOS转归情况和复发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SSS量表和血脑屏障指数的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的SSS评分和血脑屏障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本研究探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疗法,结果显示:研究组的GOS转归情况和复发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后的SSS评分和血脑屏障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与刘骥等[3]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进行颅内微创血肿抽吸术可促进颅内压有效降低,避免颅内压波动,穿刺过程中损伤小,避免再出血,可简便操作,抽吸容易,定位准确,避免再损伤脑部组织,促使颅内感染的再损伤。血脑屏障指数为脑细胞外液与血浆间